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大明由我而校 > 第0090章 皇帝还朝

第0090章 皇帝还朝(1 / 2)

 朱由校前世曾经看过一位著名历史学家的文章,这位学者写道:“以史为鉴”是中国的传统,可惜过去绝大多数史家制作的镜子里,侏儒们被拔高了,坚毅挺拔的形象被歪曲了,甚或被挤出了镜框以外,成了地道的哈哈镜。

历史学家这番话说得很有道理。在明清交替时,明廷不少文官武将都投降清廷,剃发改制。拒不剃发,以死自誓者为数也不少。在大敌来临之时,有些“忠臣”不是坚决反抗而是选择自杀,这样他们就达到了留名青史的目的。这种所谓的“忠臣”一生好名,与其说是以身殉国,不如说是以身殉名。从征服者的清朝来说,自然最喜欢这种表率人物。朱由校不喜欢这类绣花枕头,他喜欢的是为民族存亡反抗到最后的硬汉——比如说眼前的阎应元。

满清朝廷压迫汉民,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屠杀手段强迫汉人改变自己的文化习惯。面对野蛮的鞑子,江阴百姓做出了“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也”的决定,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反清。领导义民反抗清军的领袖就是江阴城的原任典史阎应元。

江阴百姓抗清的消息传开以后,清军统帅多铎见江阴蕞尔小城竟敢于抗命,派降将刘良佐领兵数万来攻打。刘良佐屡攻不下,一再派使者用弓箭射书信劝降,甚至亲自来到城下现身说法,要阎应元投降。阎应元在城头痛斥刘良佐的背叛明朝,说:“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刘良佐无言以对。

多铎随后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领所部兵马协助进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夷大炮前往攻城。江阴的抗争从六月初五开始,在此之后,阎应元多次派人出城联络各地义师,却始终没有等到援兵。坚持到八月二十一日,清军集中大炮轰击城东北角,城墙崩塌,清军蜂拥而上,江阴失守,阎应元不屈遇害。

清军攻破江阴城以后,义兵没有投降还在拼死巷战,最后屠城三日,城内百姓只剩下五十三人。当时有人写了一副对联赞扬江阴百姓的抗争精神:“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朱由校前世读到阎应元的事迹时,他觉得非常感动,如今英雄就在眼前,更让他激动、振奋不已。

皇上强行冷静下来,用尽量心平气和的语言跟阎应元讲话:“阎应元,听左大人说你有一身的好武艺,这是真的吗?”

“回陛下,草民从小习武,打起架来,六七个壮汉近不了我的身。草民从小练习射箭,臂力过人,我能拉开一百五十斤的硬弓,百步穿杨不在话下。”阎应元非常自信地回答皇帝的询问。

“你可曾学过什么文章典籍吗?”

“回陛下,草民熟读过的典籍只有《论语》和《孙子兵法》,其他的典籍也读过,但只是粗学大意、不求甚解罢了。”

“为何单单研习《论语》和《孙子兵法》呢?”

“回陛下,《论语》教会草民处世之道和做人的基本,《孙子兵法》教会草民应敌的谋略计策。”

“说得不错,现在正是国家用兵的时节,辽东战火不停,其余的边疆隐患内地草寇都在伺机而动,阎应元你可愿意参军为国效力,在沙场上建立功勋,在青史上留下威名。”

“陛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草民愿意从军报国,只是家中父母健在。所以我还有些顾虑。”

“这个你不必担心,朕会派人将你的父母接到京城,给他们一个舒适而体面的生活。”

“谢陛下,草民愿意为我大明天下征战沙场、马革裹尸。”

皇帝微微一笑,感叹自己真是捡到宝了。他让曹化淳紧急安排回京城的快船。天子在济宁城多呆了一天,在这一天里他与徐霞客畅谈天下大势。徐霞客提醒皇帝,他去过贵州探访当地的山水,他发现贵州土司心存不轨,想反抗明朝廷的统治。

徐霞客还去过陕西西安府登太和山,他说道当地的百姓生活极为艰难,说到具体情形竟潸然泪下。朱由校也很受触动,了解了不少民情。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