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大明由我而校 > 第0165章 区田大法

第0165章 区田大法(1 / 2)

 朱由校收到了徐兆魁的关于东林大会的上疏,他确实低估了东林党的能量,没想到江南士子能一呼百应。皇帝曾调查过这些领头的人,比如说赵1南星,朱由校听说他出生时,南天上划出一道白光,照得大地亮如白昼,紧接着就有一颗大火球落到赵家院子里。家里人为取个吉兆,给孩子取名赵1南星。

不过天上已经有太阳了,这个星星可就不该出现了。

穿越者毕竟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不想兴什么文字狱、株连九族的恶法。朱由校给徐兆魁发了一道圣旨,不要随意地查封书院,要他多关注东林人士有没有违法犯罪的行为。真要是因为他们议论朝政就抓起来,那士林对朝廷的舆论攻击可就要爆发了,很多老百姓都会不明来历地跟着无脑反对。

最近多个省份都在如火如荼的清丈田亩,清出来大片的荒地,如何安置这些荒地成了一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阁首辅为朱由校推荐了刚刚赴京的凤阳县令袁文新。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是一首大明东南一带妇孺皆知的花鼓词,一种“朱皇帝造成了凤阳十年九荒”的偏见。深深地烙入了人们的脑海,成为一种违背事实的谬误。袁文新给皇帝讲了一下凤阳的现实情况。

凤阳,地处江淮之间,北靠淮河,南临长江,西北为大泽所隔,就其地理形势而言,是一比较封闭的地域。一般来说,比较封闭的地域,其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可惜的是,横贯境内的淮河自古就是一条害河。

就自然条件而言,凤阳实在算不上一个好地方。朱元璋倒是力图将这块不好的地方,转变成一个符合“帝乡”身份的好地方。

朱元璋常自称“淮右布衣”,“江左布衣”,除了对家乡的感情外,重农是他的一贯思想。为改变家乡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局面,他大规模地移民到凤阳。

营建中都和移民屯垦,是朱元璋力图改变凤阳面貌的两项根本性决策。此外,他还对凤阳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比如说,他专派官员到凤阳劝督农事,广开水利,在遇到灾害年时,还特别给以赈济。凤阳确实因此变得繁荣起来。

凤阳歌的出现是在明朝中叶以后,因为黄河夺淮的水患日益严重。而且凤阳城作为中都,朝廷活动日益增多,官员来往频繁,劳役有增无减。老百姓常遇灾年,生活没有着落,只好外逃谋生。逃荒要饭的口子一开,便迅速成为决堤之势一发而不可收拾。

凤阳歌是一种讨饭的手段流传于民间,最初的传播者是被迁徙到凤阳的江浙移民。他们以前在家乡都是富户,被朝廷逼迫着来到凤阳开发,因此他们仇恨朱元璋,把怨气都发到他身上了。

袁文新把这番历史给皇帝讲了一遍,朱由校大有感悟,皇帝的身后名真是难以预测啊!

“袁文新,你是什么到凤阳做得官啊?”皇帝问道。

“回陛下,微臣是万历四十七年八月到凤阳做知县的。”

袁文新今年四十出头,他腮下长髯浓密整齐,声如洪钟,一看就是个一身正气的好汉。他上任之时,凤阳正遭遇大旱,无麦禾,民食树皮,饿死无数,人相食。

“那你跟朕讲一讲,你县令任上都为凤阳百姓做了哪些好事啊?”

“回陛下,微臣刚刚上任时,先是打开凤阳方志,查看历任曾在凤阳任职的同道是怎么做的,微臣发现他们都是清正廉洁的县令,为治理凤阳而呕心沥血。然而,微臣考察当地的情况,悟出了一个道理:治理州县,仅仅靠廉洁、正直、勤奋是不够的,还必须匡正时弊,寻求和推行一套有效的治理方法,使百姓走上富裕之路。”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