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延安知府丁启睿说出“河套古鲁部落”试图投靠义军不沾泥的例子的时候,在张顺心中已经下定彻底解决这些边地卫所和士绅大户的决心。</p>
所谓“河套古鲁部落”,乃是黄河几字弯以内的袄儿都司,是直接威胁榆林镇的袄儿都司部落之一。</p>
而“不沾泥”本名张存孟,乃绥德人,于崇祯元年举义旗于洛川。</p>
按理说那“不沾泥”张存孟和“河套古鲁部落”双方本归属不同阵营,要么双方有血海深仇,要么完全不相干才是。</p>
结果这支蒙古部落特意趁着插汉儿部入侵延安、鄜州的时候,目的明确的试图投靠义军,其中关系着实耐人寻味。</p>
不仅仅是义军,还有当地士绅豪强。</p>
这些人内能修坞堡,聚钱粮,驱卫所兵丁,为一方豪强;外能勾连胡虏,携寇自重,几如魏晋时期的坞堡豪强一般。</p>
这些人当胡虏来时,只能据堡而守,坐视虏寇烧杀劫掠,无能为力;</p>
胡虏去时,彼辈又不敢出堡追击,又只能看着虏寇扬长而去,于国于民究竟何用之有?</p>
若是仔细论起来,他们的存在不但挤占了当地大量的耕地,还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赋税收入。</p>
那延安府地近榆林,刚好省却长途运输的损耗,故而延安府本色,原本是榆林镇军粮的主要来源之一。</p>
大明国初,虽然延安府残破,人口稀少,仍然能够纳粮四十一万石。</p>
后来结果经过二百年开垦,朝廷本色折银,却只征收额银一十二万九千五百八十九点七二两。</p>
再到最后,经过各种内除减免,每年实征三万六千六百三十七点二二两,犹不能足额征收。</p>
就这点钱,哪怕是按照西安和洛阳两处的粮价,也不过能购买三万石粮食而已。</p>
若是在延安府如今七八钱一斗的粮价,堪堪可以购粮五千余石。</p>
这一折一减,来回折腾一番。</p>
大明在延安府实际征收的赋税神奇的由四十一万石跌落到五千石,居然尚不足朱元璋开国之初的百分之二,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p>
原本这些豪强的存在,在大明朝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p>
没了他们,会在“河套袄儿都司”的破关以后,无法抵御胡虏的入侵。</p>
如果让袄儿都司占据陕北之地,那就可能出现另一个西夏,直接威胁到关中和山西等地,成为朝廷心腹大患。</p>
因此朝廷不得不每年运入大量的饷银和粮食,以支撑榆林重镇。</p>
然而,在张顺看来,这些人却是朝廷的毒瘤,若不除必为心腹大患。</p>
若是自己铲除了他们,那么义军就可以重新分配耕地给灾民耕种,每年至少可以征收四十万石税粮。</p>
如果每年有了这四十万石粮食,自己还要什么坞堡?</p>
张顺完全可以利用这四十万石税粮养活五万大军。</p>
到时候,他不仅可以直接重整榆林镇,甚至可以主动攻入袄儿都司,把“河套”的游牧如同明初一般驱逐出去。</p>
寇可为,我复亦为;寇可往,我复亦往,有何难哉?</p>
正当张顺充满雄心壮志的时候,丁启睿不由又道:“臣保举一人,定能助舜王一臂之力!”</p>
“哦?”张顺回过神来,不由连忙问道,“不知是何人?有何履历?”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