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马周也很清楚,安抚靠嘴炮是无用的,得有实利。让渡一部分“利润”出去,河北那些个观望的“刀客”棉农,才会继续老老实实地种地,而不是钉耙换了枪棒,锄头换了横刀。
“羽林军已经到了河南?”
“到了,就在河南,随时都可以奉命进入德州。”
薛大鼎看着马周回话,心中却是凛然,毫无疑问,宰相可以“怜悯”关永河之流的“怨忿”,但不会容忍他们起来跟朝廷对抗。
“拟个条陈,某面呈皇帝之后,即可执行。不过弘文阁先行筹备,恩威并举的事体,都是熟络的业务。”
“是。”
事情既然基调定了下来,那么感性上的偏帮也就没什么卵用,而是要从这个基调上,去谋求自己的好处。
薛大鼎的好处,就是“拟个条陈”,毕竟他“熟络河北”,曾经又是沧州刺史,现在更是主持“环渤海高速公路”修建,“地头蛇”嘛。尽管“地头蛇”很多,偏偏选了他,那当然是老天保佑了。
散会之后,郑穗本找上了薛大鼎:“德州闹事的,怕不止关老五之辈吧。薛公,这次和历朝历代不同,稍有不慎,兴许就是犹如泥沼。”
“老夫如何不知?”
和郑穗本说话时,薛大鼎神情相当的严肃,“但是马相麾下,有人已经提了要镇杀,老夫便不能再开口多言。说到底,镇杀关老五,是永远正确的,谁敢反对?”
官僚是不可能支持暴力对抗自己所在组织机构的民间力量的,哪怕内心是同情的,是怜悯的,但也不能支持。
你支持,就代表你不忠君。
“开口的那个,是谁?”
“看他面善,一时想不起,你刚来,老夫就想起来他是谁了。定州张德立。”
“张行本?”
听到薛大鼎所说,郑穗本愣了一下,便道:“没安好心。”
“河东河北世族出身,不会有人好心好意的。再者,皇帝就算知晓,也不可能真个就去招抚关永河。说到底,谁去闹一闹,朝廷就安抚,长此以往,岂不是谁闹谁吃肉?天下大乱指日可待。”
听了薛大鼎的话,郑穗本也是一时无语,叹了口气,看着薛大鼎也是眼神复杂:“旧年在河北为官,哪里能想到国朝变化竟然如此剧烈。如今做事,都是如履薄冰,唯恐闹出事端。”
“以老夫之见,怕是往后事端会越来越多啊。”
蓦然回首,薛书记很想掐死当年的自己,老老实实做个沧州刺史然后回家含饴弄孙不好吗?偏偏为了做官做大官,勾搭上了某条江南土狗,这下好了,将来要是遇上个厉害的君王,翻出黑历史翻旧帐,怕不是薛家都要被送到西域去吃沙子。
“那……事到如今,薛公以为,德州局面,可会越趋恶劣?”
“会。”
薛大鼎点点头,十分肯定这一点。他来马周这里,从来不是说解决德州问题的,这个不是他能左右的,是皇帝一言而决之。
皇帝只要说朕以后只穿丝绸不穿棉绸,保证河北百姓交口称赞。可惜啊,谁叫“白叠布”能卖出价钱呢?而且相较生丝、麻丝,自从某个地方诞生了好些个品类的棉纺机械之后,棉花加工实在是简单的很。
而且海外利润相当的高,像李道兴所在的交州,原本是没什么消费能力的。然而伴随着交州金银矿、宝石矿、林木资源的开发,棉布在交州,立刻就能交换大量的硬通货。
底层的人用不起丝绸,但麻布防潮、耐存储能力又不如棉布,自然而然的,棉布就成了交州乃至整个南海地区的最大织物消费品。
朝廷在棉花上的利润,首先是官方价强行采购之后,二次发卖之后的利差,其次就是关洛地区也有棉花加工单位,加上“王下七武海”的培养,皇帝也是有自己的船队,随时可以从海盗转型为物流商。
又因为交州广州的兴起,导致官僚团队增加,以及地方“望族”的扩大,这就使得官方生产,确切地说皇家生产的棉布,销路是不愁的。
哪怕质量再差,政府采购从来就只说是达线,而不是说如何优质。
这其中的利润之高,外人根本无法想象。
皇帝怎么可能放弃?内府局怎么可能松手?外朝同样跟着吃肉喝汤,会愿意减免这些棉花补贴,地方的棉布孝敬?
想想也不可能。
就算现在皇帝说朕决定免征棉赋,你们随便种放心种,头一个内心不痛快的,就是外朝官僚,接着就是给皇帝做事的一干公务员,最后说不定连皇帝家奴也要内心不爽。
这一系列的牵扯,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几万人几十万人,所以薛大鼎可以可定德州局面会越趋恶劣,至少最近一两年,肯定是这样的。
他能肯定这个,是因为他能肯定朝廷内部不会松口吐肉。
那末,就算不变本加厉,一通镇杀,再拿政策说要如何削减税赋,也是无用。削减多了,朝廷内部不愿意,削减少了,说不定反而更加刺激河北本地刀客。
因为稍作削减,对这些见过世面的领头人物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这就好比赔偿金就给个开元通宝,还说这是诚意。怕不是直接砍的对方半身不遂,下半生生活不能自理。
“若如此,怕是将来沧州,也要破败?”
“破又能破到哪里去?眼下既然朝鲜道成立,东海金银尽数落入朝廷手中。区区河北棉农,一进一出,还是赚的。”
总揽全局来看,干死河北刀客的投入虽大,但整个渤海地区的威权只要还在,什么利润找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