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兖州烽火起(1 / 2)

 孙策喊的倒不是假话,原来周瑜早引着一千丹阳军,在秣陵城外埋伏,见薛礼、张英率军出城,待到大营火起,便趁着城内空虚,率军一举攻进了秣陵。

这场没有悬念的战役过后,孙策顺利入主秣陵,计点战利,兵马增至两万余,钱粮无数。薛礼、张英、陈横都因为不肯投降而死在乱军之中,孙策下令好生安葬。

自此丹阳郡全境归了孙策,由于有二张和周瑜这种治政练兵的国士,孙策很快便实质性掌握了这一郡的军政大权,由于施政得法,因势利导,百姓对新来的统治者并没有恐慌或抵触,照常安居乐业。

周瑜的北海之行为丹阳郡的治理增色不少,先是汰换军士,因为有北海治军成法,因此周瑜活学活用,将军队中老弱病残都予以退役,发付重饷,给予田地牲口,复为民众,只留下身强力健的精英,按月发放军饷;其次整顿军纪,将滋扰百姓列为头号大罪,使军风焕然一新。这些前提做完之后,再利用周边颇多的盗贼练兵,率领军队四处讨贼,安定民心,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这些政绩做下来,从周边郡县举家迁移过来无数百姓,丹阳郡人口剧增,兵员得到大大的补充。百姓得到官军庇护,经常杀猪宰牛前来犒军,孙策、周瑜嘱咐军士不得白食,每每都按高于市价的金钱回赠百姓,不多时,军民便多了一层难舍的亲情。百姓亦都亲切地称呼孙策、周瑜做‘孙郎’、‘周郎’。

有了立足之地,孙策将母亲吴氏、弟弟孙权、妹妹孙仁以及自己叔父孙静等一家老小都迁了过来。

孙策、周瑜这对少年兄弟终于可以一展平生抱负,秣陵城的规划,以北海为样板,设立各司,又开招贤馆广纳天下英雄。入主秣陵数日,便上表朝廷,报捷于天子和辛锐。正好吕范尚在北海,又得辛锐从中斡旋,天子虽然对宗亲刘繇败逃有所不豫,但念在孙策和其父孙坚曾讨伐董卓有功,加上辛锐对孙策、周瑜推崇不已,也只得下诏勉励。

对于天子而言,刘繇这样一个没甚大作为的‘鸡肋’宗亲,远远比不上一个忠于自己且有才干的外姓。孙策不费吹灰之力占了秣陵,雄踞丹阳郡,如此一来攻略江东不过是时间问题,江东本是富庶之地,常年被各种势力盘踞,就连严白虎这种草寇,都在吴郡扯起大旗,号称东吴德王。

朝廷于江东的政令不能通达,因此皇上多少年竟是一点进贡都捞不到。如此看来,若是孙策一家独大,能够消灭那些乱七八糟的割据势力,再加上有辛锐这层关系,朝廷东南门户可以得到安宁不说,也更利于皇帝统治。

辛锐接到消息自然颇为欣喜,忽然想到造纸坊所造竹纸需要大量毛竹,而江浙正是毛竹的主产区之一,江东原材料如果能大量引进,一方面解决北海原料匮乏,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江东经济发展。

于是辛锐修书一封,叫吕范捎给周瑜,信中除了对周瑜言及军政之事,再就是叫他尽快造出海船,争取早日从海路与北海相联系,毕竟陆路遥远且运载量不大,江东与北海中间还隔着袁术、刘备等诸侯,袁术见孙策得了江东,又岂能坐视不理?

江东形势一片大好,而此时的中原却是乌云密布,风雨飘摇。十月间,曹操终于坐不住了,颍、豫经过这半年多的治理,已经颇有气象,现下兵强马壮粮草足备,曹操怎能眼看着吕布和辛锐一天天强大起来。留下荀彧、程昱等人看家,曹操亲起大军十万,向兖州杀来。

曹操本意想先下了徐州,将刘备赶出去。毕竟前番和陶谦的杀父之仇还是叫他难以释怀,而今陶谦已死,刘备自然而然成了替罪羊。曹操此举倒不是单纯的被仇恨冲昏了头,夺得徐州也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的,虽说徐州一马平川,易攻难守,但这里的钱粮物产,足以叫任何一家诸侯垂涎三尺。

再者曹操也有不忿刘备坐大之意,想他刘大耳朵一个编草鞋的出身,何德何能竟被陶谦以一州相让,又被皇帝看中,钦封的左将军,还给了个亭侯!自己公卿之后,又颇多战功,仅仅得了个司隶校尉,录尚书事的小封赏。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