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初战昌邑(1 / 2)

 这不是一场数十上百万人的国战,相对于中原,确切地说是兖州一地的其他战役,这只是一场规模较小的攻城战,并没有多少亮点值得大书特书。

黄忠、甘宁率领的巨野军相对于辛锐的北海军,张绣的南阳军来说,只是一支偏师,他目前的使命仅仅是钉在昌邑,能拿下城池固然最好,既是拿不下,至少也要在尽量保全自身的前提下拖住昌邑的曹军,令其无法驰援东郡。

这是郭嘉在接到陆议传回的战况时经过反复斟酌后发回的指令,郭嘉毕竟不是神仙,辛锐也不是,战局始终在变化,昌邑城武备的精足、城池的规制和守军的顽强出乎所有人意料。

单说这座城池,在吕布手里的时候始终破破烂烂,怎么看都只是座寻常的中原小城,但易主之后经过曹操授意,在乐进和吕虔的监督下大加修葺,几乎一夜之间便恢复了一座故王都应有的威风。

城墙加高加固,护城河拓宽挖深,原先几乎倒塌的箭楼、参差不齐的垛口都被夯实,每面城墙更是加筑几处弩台,上面安放数门床弩,这床弩虽是笨重不堪,但威力巨大,一般箭矢在床弩上发射,可达数百步远,端的是守城利器。

苦思无果之下,陆议不得不暂时放弃用计,于是第一天的战斗便这样拉开了序幕。

首战对于攻方来说试水的意义大于其他,既然没有妙计,只能通过最原始的方式,用军士的生命试探出守城一方的虚实,在陆议的反复劝导之下,黄忠和甘宁都无奈地放弃了冲锋陷阵,黄忠率大军压阵,甘宁督先锋军攻城,只是决不允许他亲自攀登云梯。

伴随着震天的战鼓声,两千巨野军声势浩大,在主将甘宁的令旗所指处,铺天盖地般向昌邑北门席卷而来,苦于攻城器械不算充足(绝大部分调拨至范县前线),只有寥寥十数架云梯,尽管如此,众军那悍不畏死的怒吼声,却仍是气壮山河,大有千军万马、一往无前的架势,令守城曹军面有戚色,背脊发麻。

巨野军同样是北海军出身,虽没有编入近卫营,没有自己的独立番号,但一则他们接受着北海正规军一般无二的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再则将是军魂,只看巨野军这两位主将,便知道其手下军士绝不可能是孬蛋怂包。

至于先前乐进、吕虔二将分析巨野军中存在曹军降兵,这个不稳定因素可以善加利用一事,在亲眼看到巨野军第一轮冲锋之后,二人很有默契地谁也未曾再提起过。

原因很简单,只要投入到北海这个大熔炉,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军中士卒,都会觉得自己之前的人生白活了,有地种、能吃饱穿暖,当兵还能拿饷钱,这是历朝历代都闻所未闻的呀。哪怕是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朝廷也不曾如此地亲民过。

汉王朝是个被世族统治四百年的帝国,任何一位哪怕是再有作为的皇帝都未能免俗,因为皇家便是帝国里最强大的世族,治世和乱世区别仅仅在于,当皇家强大到足以对抗其他所有势力特别是世家大族的势力,再加上皇帝本身也不算昏庸之时,那么天下便会太平;反之若是外戚、世族甚至宦官的势力凌驾于皇权之上时,天下必然大乱,如今东汉末年,不正是这种局势么。

闲言少叙,先发攻城的两千巨野军数十人一队,身强体健、人高马大的军士都在队伍前沿,其身后数十人依次排列,一边肩上扛着云梯,另一只手持盾牌,左右两侧各有一列由步兵与弓箭手混编的军士护卫。

五百步,四百步,两千巨野军始终保持着阵型,有条不紊地前进着。这支队伍人员颇杂,有从北海招募的军兵,有跟随臧霸占据泰山的军匪,也有曹军降兵。

在思想统一、待遇优厚的基础之上,军兵无疑个个用命,皆愿效死。不得不说,阵中的曹军降卒凭借从前的战斗经验,在战斗中起到巨大的稳定军心的作用,有了这群老兵的带动,其他新兵即便没有参加过实战,但情绪除了激昂,却少了很多胆怯,心中稳稳地有了底。

距城墙三百五十步左右,北海军大阵中鼓声倏然变了节奏,闻听鼓声,攻城军迅速开始变化。冲在最前面的士卒竖起盾牌向前,这些强壮军士的盾牌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又高又阔又厚,并且前面都包了铁皮,竖起来像一扇门板似地,可以有效地防御守城军类似巨弩的重武器,数十斤的重量,也真得身强力壮之人才能拿着跑这么远。

后排步兵依次举起轻巧些的盾牌,罩在头顶,瞬间将队伍包裹成一条铁蛇。这一切变动都丝毫没影响攻城部队前进的步伐,甚至连队形都未曾有一丝一毫散乱。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