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实验型号的宇宙飞船和发射的火箭已经运往海南文昌发射中心,在广州的众人不能够现场观摩这些大家伙,只能是对留在广州的科研团队进行慰问了。
整个载人航天项目组里面,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和国家队的人数各占一半左右,而未来空间技术公司这边的员工以前也基本上是来自国家队。
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别看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很吊,其实它也是在国家太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如果没有这些国家培养起来的人才支持,就是赵一拥有滔天的本领也是无济于事,如果从头开始培养,花费的时间至少是十年以上。
从这个角度看,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其实还严重依赖于国家队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对于常规的太空探索计划,基本上不会对国家队保密。
而且还主动邀请国家队参与进来,这样不仅解决了自己这边人才匮乏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为后续国家航空航天发展积累力量。
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已经定制了一系列太空活动计划,即使一些人进来是从打杂开始做起,时间久了,经历的项目多了,也会慢慢的成长起来,成为未来的科研主力。
其实我国在这方面积累的人才并不丰富,就是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和国家队的人数加起来,也只是堪堪够用,并没有特别富裕的人才力量。
就是连天宫宇宙空间站的研发,其实和这部分人有着严重的重叠,不仅仅只是两者之间具有非常多的共通性,更主要的就是人才整体上还是不足造成的。
如果从年龄结构上来说,情况增加严峻,一个科研人员容易出成绩的年龄一般在30岁到40岁之间,之后就开始慢慢的走下坡路。
这也是为什么前世,后期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的那么快,除了资金随着国家经济的体量提高而相对充足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一大批年龄在30岁左右的青年人才。
这个年纪是人一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接受新事物最容易的时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处于巅峰时期,想要不出成果都难。
这也是我国持续几十年的教育发展带来的结果,如果说恢复高考的前十年,主要是为国家培养行政人才,培养经济人才的话。
那么在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科研人才培养慢慢的跟上来了,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科研环境也会的了较大的改善。
到了2010年以后,这些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才,也就成长起来了,已经可以承担国家科研发展的重任,成为国家科研发展的主要担负着。
这一世,赵一手里虽然有许多好的技术,但是目前时间尚短,人才短时间内是很难供应得上,只能是依靠目前的人才队伍,做一些前期探索工作。
意思也就是说,虽然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制定了非常多的宇宙探索计划,但是限于人才不足,很多计划也只是计划,只能是先使用目前的人才规模优先重点发展了。
就拿目前进行的载人航天和宇宙空间站的建设计划,这计划就有可能持续10年左右的时间,10年以后,宇宙空间站才有可能建设完成,并且能够在上面做科学实验。
像眼前的这个研发团队,50多岁的科学家占据着将近一半的人,而那些30岁到40岁之间的科学家,人数占比只有20左右,剩下的人才都是40岁到50岁之间。
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科研实力薄弱,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之外,十年动乱也是一个抹不去的坎。
而新的航天人才培养也才是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观,之前只有天问大学对于宇宙物理和天问方面的专业招收了很多的学生,其他大学还是按照老样子来进行。
转折点还是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异军突起后,彻底点燃了我国航天探测领域的热度,国人突然发现,原来我国的航天技术已经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
就是连鹰酱都没有搞定的卫星导航系统,竟然被我国给悄然攻克了,并且还不是实验室成果,而是实实在在的运用到军事和商业当中了。
这让国内各个大学对于航天探测领域的专业和学科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审视,就连教育部也对这些学科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并且也进行了必要的支持。
之前国家穷,科研实力也不强,总是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对于未来虽然充满信心,但是什么时候能够成为领先者,谁心里都没有底。
结果突然跳出来一家私人企业,竟然实现了在卫星通信技术、卫星定位导航技术以及火箭发射技术上面,超越了一直被作为领航者的鹰酱。
虽然作者之前对此着墨不多,甚至章节还被屏蔽了,但是造成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远远比起表面泛起的涟漪要大得多。
首先就是国际两大势力加强了航天领域的投资力度,刚刚实现了载人登月没多久的鹰酱,刚刚有所松懈,面对我国的异军突起,不得不有将相关项目捡起来。
刚刚确定没多久的“星球”大战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卖力的表演,就受到了相关的影响,虽然也进行了表演式的宣传,但是力度就没有前世那么大了。
因为更多的经费已经投入到了航天领域了,在经济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能够拿出来的科研经费其实就相对固定了,这部分多了,那部分肯定就少了。
另一大势力也是在铆足了劲进行航天投资,本来他们的航天实力就比较强,一直处在被追赶的局面,特别是在载人登月项目上,他们是第一个完成的。
现在被这么一搅和,他们更不得不继续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导致其他计划都受到很大影响,这些都是赵一当初没有想到的。
其实航天领域是非常烧钱的,就是赵一都不敢同时上马非常多的项目,未来空间技术公司目前的业务就是卫星制造和火箭发射。
而且由于这两者他们都处于领先地位,也没有像两大势力那样敝帚自珍,对于商业运作非常积极,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
这是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和他们非常不同的一个点,因为他们都是国家投入,目的是要赶超所有人,只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才是最强的。
而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就相对务实一点,一开始就将目标瞄准了能够赚钱的火箭发射和卫星制造领域,因为这两者是航天领域商业化较为容易的领域。
像其他宇宙空间站、载人登月和火星探测等等,其实是非常难商业化的了,最多就是在火箭上面打商业广告,这点钱相对于投入简直是杯水车薪。
更为鸡贼的是,未来空间公司一开始就瞄准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这个项目不仅可以为公司带来非常好的商业利益,同时也能够对外表明,自己在卫星技术上面的领先优势。
现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每年可以给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带来十几亿元的收入,而整个卫星导航系统,军方可是承担了一大半的费用。
更重要的是,随着使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设备越来越多,这方面的收入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未来能够实现年入30亿元以上的情况,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也就是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收益,就基本上可以保证未来空间技术公司的基本运营,这在航天领域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而他们的卫星制造业务和火箭发射业务,现在也是处于全球顶尖地位,承担了全球商业卫星和商业火箭发射市场的80左右。
仅仅只是这一块业务,这几年来就为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带来了100多亿元的利润,而且国家为了鼓励航天发展,对这个领域是实行免税政策的。
这也是为什么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在没有赵一后续投入的时候,依然可以上马载人航天和宇宙空间站的项目了,他们的盈利能力就足够支撑这个项目的发展。
未来宇宙空间站建成之后,也会采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允许各个国家和势力有偿使用宇宙空间站来进行科学研究。
作为私人企业,进行商业化运作绝对是没有任何毛病,而且还能够杜绝其他国家也建设类似的宇宙空间站项目。
不过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赶在国际空间站发射之前建成,并且投入商业化应用,彻底断绝国际空间站的后路,让各个合作国家不想再继续投入资金。
也就是说,最迟也要在1998之前,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就要全部完成自己的宇宙空间站的建设任务,并且对外进行商业合作。
这也是为什么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将自己的宇宙空间站建设项目定在10年以内,一是可以赶在国际空间站开建之前,就建设完成,断了他们的后路。
二是这段时间里面,未来空间技术公司可以通过已有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积累足够的资金,维持公司财务的平衡,不需要赵一在额外的大笔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