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稳了哥舒翰,打倒了吉温,稳定了太原城,一系列组合拳有条不紊的打出,处处都击了政治对手的要害,杨国忠可谓春风得意。( . . )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放松,因为他很清楚的知道,安禄山这只超级大老虎健壮得很,抗揍,一下是打不死的,必须再抽冷子连打几下,而且要打要害。
杨国忠寻找着安禄山的破绽,在杨国忠的焦虑之,冬天悄悄的过去,姹紫嫣红的春天来了。
这些日子,杨国忠看出来了,自从得到了安禄山擅自到太原抓人的消息,虽然唐玄宗李隆基再一次偏袒安禄山,但心情也是闷闷不乐的。
杨国忠是一只嗅觉灵敏的苍蝇,嗅到了鸡蛋的裂纹,因此,他有了主意,决定再给李隆基的怀疑加一点分量。不过,这个分量不容易加,因为安禄山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心里的分量很重,一般的小事撼不动他的地位,而大事还真不好找。这件事难度很高,让杨国忠费劲了脑筋。
春天是草木多情的日子,人的思维也是异常的活跃。在草木芳香的味道,杨国忠脑洞大开,坏主意思泉涌,终于找到了对付安禄山的办法。不过,这件事不能一个人说,于是拉着韦见素又来见李隆基。
韦见素吃过杨国忠的亏,于是扮起了大唐版的徐庶,进了御书房垂手肃立,一言不发。
杨国忠无奈了,于是主动扔炸药包,将自己的办法和盘托出;“陛下,安禄山几乎掌握朝廷一半重兵,手下兵将多为胡人,这些人生性野蛮,只知安禄山,不知道有朝廷,如有不臣之举,则天下震动。臣作为宰相,不能袖手旁观,请陛下耐心听臣一言。”
“爱卿但请明言。”李隆基的内心有些触动,沉吟着说道。
李隆基的语气有松动的迹象,杨国忠闻言大喜,不过,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客,他很清楚,自己这时候一定要稳住架。于是,清了清嗓子,沉稳地说道“臣以为,安禄山有功于国,陛下深仁厚泽,不肯轻易裁撤。如果将安禄山委任为宰相,史思明等人各有升迁,召到长安任职,把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等人扶正,多提拔汉将,那么,范阳、平卢等地自然安稳。”
唐玄宗李隆基心一动,宰相杨国忠的提议有一定的道理,自己是有些看不透安禄山了,如果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很可能消除安禄山的势力。假如安禄山抗命,拒不到长安走马任,那么至多裹胁范阳镇兵叛乱。平卢将士都不会参加,因为被扶正的节度使会火速将大权抓在自己手。
平卢在幽州北方,安禄山如果举旗造反,实际掌握平卢军权的节度副使吕知诲必然举兵牵制其后方。安禄山是明白人,不会不顾虑到这一层。
唐玄宗李隆基觉得杨国忠的建议有些道理,很有操作性,于是传令门下省,即刻起草诏书。
大唐朝廷的人不是白吃饭的,得到了李隆基的命令,诏书很快起草完毕,放到了李隆基的案头。
诏书静静地躺在那里,安静得很,然而,只要唐玄宗李隆基一声令下,一纸诏书会引起滔天波浪,甚至会改变历史进程。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诏书此下达,国的历史或没有安史之乱,唐朝的明延续下去,没有了以后的安史之乱和军阀割据,历史多了两个忠臣安禄山和史思明。
对于这一点,大诗人白居易的《放言》说得明白,现节录于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这首诗闻名于天下,由此扯出两个历史故事。
周公,姓姬,名旦。他是周王的小儿子,以能干著称,辅其兄武王伐商,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
在百废待兴之时,周武王病重。周公独自进入太庙祭天,写了册向天报告,藏其册于金匮,也是金盒子,请求天允许自己代替哥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