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这首诗就是出自《邶风》,正如孟子故意说的那句一样,光从诗文本身,很很难了解到其潜台词的。</p>
这一点在序文里就交代得很清楚了。这位母亲生了七个孩子,等他们长大成人了,于是就准备改嫁。尽管没有说明是什么原因要改嫁,但就是要这么做。</p>
对于子女来说,这是一个很尴尬也很难受的事情,正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虽然无可奈何,但心里还是有怨气的。</p>
高子所问的问题,就是说这两首诗的作者都对父母心里有想法,但是为什么《凯风》这首诗却没有怨气。</p>
孟子微笑着解释了起来。</p>
《凯风》这首诗中,因为母亲的过错小;《小弁》这首诗,却是父亲的过错大。</p>
父母过错大,却不抱怨,是更疏远父母的表现;父母过错小,却要抱怨,是反而激怒自己。</p>
疏远父母,是不孝;激怒自己也是不孝。</p>
孔子也说过:舜是最孝顺的人吧,五十岁了还依恋父母。</p>
听到这里,告子忍不住说道:“你特娘的真是个人才,这都能行?”</p>
看着公都子不善的目光,告子赶紧补充道:“下一条,咱们说下一条。”</p>
于是孟子就又说了起来。</p>
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孟子。</p>
因为大家都是老熟人了,于是孟子问道:“兄弟,准备去哪发财啊?”</p>
宋牼露出忧国忧民的神色回答:“听说秦楚两国要打起来了,我准备去当和平使者。”</p>
孟子又问了:“你准备怎么去当这个和平使者啊?”</p>
宋牼回答说他准备先去见楚王,劝说他罢兵。</p>
孟子就又问假如他不听,怎么办呢?</p>
宋牼回答说如果楚王不听,他就再去秦国见秦王,劝说他罢兵。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p>
孟子说:“我也不多废话了,只想知道你的大概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p>
宋释回答:“很简单啊。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p>
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p>
宋牼不悦地问是怎么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