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京营的氛围变得很奇怪,此前,伴随着互相熟悉以及训练,刘綎带来的那些人,已经渐渐与土著们融合在一起。
但是么,事情总是发展的不进入人意,在剿匪取得胜利之后,土著们的态度,反而不如剿匪之前。
难道是因为外来人抢了他们的功劳?不能够啊,为了和谐,刘老将军甚至还有意识的压缩军功,将更多的留给土著们。
就是如此,似乎仍旧没有改善……
并且,似乎隔膜越来越明显。
秦小南已经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说起来,他是辽阳人,此前一直是在建州卫当书记官一类的角色。
后来抚顺等地接连失陷,秦小南也失去饭碗,城破人亡,失去队伍的他,只好成为流民。
若是怎样下去,指不定哪天会被建奴手下人掳走,成为耕种的农奴。
不过么,天意究竟是站在大明一方,并没有绝掉他的求生之路。随着熊廷弼就位,刘綎等人开始进军,几路大军一边准备,一边收集流民和溃兵。
经过一番机缘巧合,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秦小南成为刘綎帐下的把总。
按例说他一个书记官,无论怎么都不会成为武官。
奈何一是当时收拢的溃兵需要人统领,再一个就是需要一些人有和建奴的作战经验。
加上他常年在辽东,虽然是文吏,但是也有一身功夫和作战技能。
赶鸭子上架之下,效果还不不错,从最初的队正成长为草根把总。
刘綎帐下人很多,尤其是靠着自己本事一点点爬上去之人比例极高。
即便如此,大部分没有跟着他回来,留在辽东成为作战主力。
还不到马放南山之时,需要经验丰富的军官们保持对辽东的压力。
接到充重组京营的命令之后,刘綎便选调一批老部下来帮忙。
而秦小南能成为幸运儿之一,也是因为他读书识字,并且经验丰富。
若是来参与到改造京营的事情当中,会是最佳人选。
刘綎选的人不多,但都是以一当十的人物。
是以,他刚来京营的时候,在一大堆没什么文化的把总中间,绝对是鹤立鸡群。
那些人刚开始还有些排斥,毕竟一堆糙老爷们中间突然进来个识文断字的,多少还有些不习惯。
但是随着训练的进行,人们才意识到,有文化在大明现有的体系下是多么重要。
开始时候,训练过程中,他的队伍总是被人孤立在外,等到后来汇报成绩,发现秦小南队伍甩别人一大截,那些老油子们才反应过来。
感情这不是个普通人,是哪来当作样子的一位爷。
兵油子们会集体排斥外来人不假,但那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他只是个纯粹的新人,没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么排斥也就排斥了。
但面对有真本事之人,那就是完全不同的待遇。
排外是排外,总有打仗之时,那样就必须要依靠有本事的同袍了,毫无疑问,秦小南这样的角色,绝对是他们最值得托付之人。
为此,也就渐渐破冰,从一人两个人与他打招呼,到后来,只要是关系不远的把总们,都与他十分熟络。
有本事之人到哪里都会得到尊重,这句话从来不假。
但是,事情从剿匪之后,开始慢慢再度出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