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不过是本来不存在的带兵权利,张惟贤还算满意。
在别人眼里,或许他是福王的一枚棋子。
但是只有那么一些人才知道,福王何尝不是张惟贤利用的目标呢?
他看看天边残日,正是斜阳坠落,将夜时刻。
同样的黄昏,同样的画面,同样冰冷的寒风。
张惟贤想起了从前,那时候,他还是个四六不懂事的孩子。
彼时,英国公还是张元德。
当他对张惟贤说出那番话的时候,后者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为大明祸福与共两百余年的英国公家,竟然也有着别样的想法。
其实,他自己也不清楚,英国公两百余年的传承,究竟是不是张元德说的意思。
毕竟是口耳相传,到了这一代,是否会有一些偏差,谁又能说的清楚呢?
按照张元德的说法,众勋贵也是与朱明休戚与共,同样也是一起治理天下,老朱家带头,众勋贵如星捧月,最开始,这个原则执行的很好。
但是从土木堡之后以后,情况便发生巨大变化。
由于勋贵凋零,文官集团迅速崛起,再加上成祖得国不正,朝廷成了文官和厂卫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对抗的场面。
而作为四大世袭国公的后代,英国公一脉,一直幻想着重新恢复明初的荣光。
大明的勋贵,怎么也要在朝堂上说话掷地有声,南征北战有用武之地!
想法是好的,有了目标,去执行便是。
可惜啊,张惟贤领会的就有些偏颇。
在他的理解里,勋贵掌实权,才是最大的事情。
哪怕是皇帝反对,都可以想办法找一个不反对的皇帝!
为此,他便惦记上了朱常洵。
按理说,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朱常洛才是诸皇子当中最适合做皇帝那个。
但是,也要看理解的角度。
某种层面来说,朱常洛能力太强,年纪长,心智成熟,如果成为帝王,便很难受到张惟贤左右。
朱常洵不一样,虽然他笼络人心的能力很强,但是他执政能力就要差几个档次。
水平差不要紧,不是有勋贵和文官们呢?
这时候,他就能插手政事,从而渐渐恢复勋贵的荣光。
想法不错,正如同当年长孙无忌他们选择李治一样,中庸之人容易摆布。
但是,也要看万历是不是头昏眼花,更要看朱常洛是否手松。
很明显,万历最终的决定还是要将大明交给靠谱的儿子。
朱常洛同样怀着对于家国天下的执念,并不想让出来位子。
再说福王朱常洵。
他对皇位倒是也有着同样执拗的想法,可惜啊,只不过是个样子货。
表面上的本事和私底下的手段,都要差一些。
当然,这是张惟贤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