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回到南明当王爷 > 第二百八十五章:红薯

第二百八十五章:红薯(2 / 2)

朱琳泽虚抬了抬手让他们起来,朱琳泽问宋应昇道:“宋应昇,你兄弟宋应星现在何处?”</p>

农学堂、工学堂由宋应星两兄弟负责,农学堂和工学堂的学生都在这里,只见宋应昇不见宋应星,这让朱琳泽感到有些奇怪。</p>

“闽王,兄长带了几个学生去搬闽王设计的机器了。”宋应昇回道。</p>

“什么机器?”朱琳泽不解道。</p>

他画给宋应星、宋应昇兄弟二人的图纸太多了。天知道这一年多来这两兄弟根据他给的几张潦草图纸能捣鼓出什么来。</p>

朱琳泽是文科出身,数理化是他的短板,那些图纸,与其说是图纸,倒不如说是草图。朱琳泽把这些草图交给宋应星兄弟二人,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看看宋家两兄弟和大明朝的能工巧匠能捣鼓出什么花样了。</p>

实际上朱琳泽也就只抱着玩一玩,试一试的态度,并不报多大期望。</p>

“属下不知,属下只知道,兄长是要搬那机器过来引水的。”宋应昇说道。</p>

朱琳泽走到试验田前,这些试验田全部严格地以亩为单位,种植着朱琳泽从各地淘来的农作物种子,用来育种以及推算作物的亩产量。</p>

朱琳泽蹲下身,娴熟地从地里挖出一个孩童拳头大小的红薯,让身旁的随从拿水冲洗了一番,冲洗干净之后,朱琳泽直接放进嘴里啃了一口。</p>

小时候在乡下,他也没少偷村里农户的番薯偷偷烤了吃。</p>

朱琳泽细细品尝了一番,这时代的红薯除了不如后世的甜之外,口感上的差别不大。</p>

当然,最大的区别还是大小,朱琳泽又随手挖了几个,相比后世的红薯,这个时代的红薯大小要小上不少。</p>

朱琳泽就地挖了一筐起来,让宋应昇过秤之后就地烤了起来。</p>

“这红薯每亩能产多少?”朱琳泽问宋应昇道。</p>

宋应昇对试验田红薯的产量早就烂熟于心,给朱琳泽报了一个平均数:“春薯要比夏薯产量多不少,农学堂的红薯试验田有三十亩,平均每亩春薯产量两千四百六十一斤,夏薯产量一千八百三十六斤。”</p>

这个产量还是比较可观的,朱琳泽搓了搓手,继续问宋应昇道:“向灾区推广种植红薯,以解灾民之饥,宋学正以为可行否?”</p>

宋应昇没有贸然回答朱琳泽的问题,试验田种红薯是一回事,向大灾之区推广种植又是一回事。</p>

</p>

这可是事关成千上万灾区百姓的吃饭问题,宋应昇必须非常审慎地回答这个问题。</p>

见宋应昇迟迟没有给出答复,一旁的倪元璐看的都有些急了,想要催促宋应昇。</p>

朱琳泽却是止住了倪元璐,让众人席地而坐,将刚刚烤熟的红薯分发给众人。</p>

“这个问题宋先生可以想好了再回答,诸位学子是宋先生的学生,也是孤的学生,今日我等皆是以师生的身份在这里谈学论道,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p>

朱琳泽拿起滚烫的红薯,剥了皮,往红薯上吹了吹气,就地吃了起来,细品之下,竟也有几分儿时的味道。</p>

“学生有话要讲。”一名学子举起手道。</p>

举手发言是大学堂内的规矩,不管是哪个学堂都是如此。</p>

“讲。”朱琳泽示意举手的学子大胆讲下去。</p>

“学生以为,试验田种植出来的红薯亩产量仅仅只能作为参考。”那学子道。</p>

“试验田的这三十亩红薯,是学生们每日精心照料,方才有此产量,且这些田都是在大学堂高墙之内,无野兽之扰。</p>

若是寻常百姓种植此物,未必能想学生们打理的这么好,再者,学生听福建种植此物的农民说,野猪等野兽最喜拱食此物,不胜其扰......”</p>

“林田......”</p>

这位农学堂学子的话让宋应昇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这个林田也太不会说话了。</p>

闽王问这问题肯定是希望推广种植红薯这等高产之物,出发点是好的,当然也有可行性。这个林田倒好,一直挑难听的话说。</p>

“说的很好嘛,继续说下去。”</p>

这个农学堂的学生说的在理,还了解过农户的种植情况,说明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p>

农学堂能有这样的人才朱琳泽倍感欣慰,让林田放心继续说下去。</p>

“红薯怕霜,喜光,所需之水量必须适当,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种,初次种植红薯的农户,这水量也未必能够拿捏的准。</p>

再者红薯吸肥能力强,如果想要高产,必须堆肥。大学堂内的试验田,这些东西自然是不缺的,但赤贫之地,岂有余肥?</p>

再者,红薯含水甚多,晾干之后,重量大减,实际上的产量其实没有咱们统计的那么大。”</p>

说到这里,林田终于闭上了滔滔不绝的嘴巴。在理了理思绪之后继续说道。</p>

“种水稻,稻米可用来交赋税,而种红薯,本朝还未有以红薯交纳赋税之举。因此学生以为,就算闽王大力提倡推广种植红薯,但百姓们还是更愿意种传统的粮食。”</p>

朱琳泽细细咀嚼着林田的话,这小子有点东西,看问题能看的这么透彻。</p>

清朝之所以高产作物种植推行的缓慢,除了作物自身的内因之外,赋税这个外因也是主要原因。</p>

百姓们是要交税的,种植作物自然不可能像他的这些农学堂学生一样,在大学堂内不计成本地种植。</p>

传统的粮食作物能抵税这一点,就已经大大淡化了红薯的优势。</p>

朱琳泽现在收税巴不得只收银子,连粮食都不是很想收,毕竟粮食这种大宗货物,运输的损耗和成本实在太大了,远不如直接征收银钱来的方便。更不用说让朱琳泽收红薯抵税。</p>

“宋应昇,你教的好学生啊。”朱琳泽笑着问宋应昇道,“宋应昇,你还有什么要说的?”</p>

宋应昇朝林田一番白眼:“属下想说的,属下的学生都替属下说了。”</p>

最新小说: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 守夜者(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