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有问题啊!我看你是脑子出了问题,居然敢说我姐的不是,这次原谅你了,下次再犯,定打不挠。我姐肯定是在办正事,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庸俗,你啊!满脑子尽想着一些风花雪月,虚无飘渺的事,什么时候能把心收回来,想一些现实点的问题,做一些对大家都有益的事啊!”木丁西做作一副要体罚胡白水的架式,但脸上却挂着一副和善的笑容。
胡白水听木丁西这么一说,便知道兰陵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那是神圣不可侵犯,更不敢有一丝的亵渎和不尊,所以他也不敢再造次,只是做了一个鬼脸,与木丁西对视了一下,故作轻松地笑了一笑,化解了这有些尴尬的气氛。
“原来是这样的,看来他们真的来到了这里,先前还在瞽目寺和三应台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但当时没有证据,现在看到这两个人,这件事便可以尘埃落定了。”兰陵回过头来自言自语地说道。
“你发现了什么?”李子木和文立看到兰陵这反常的表情,好像也有一丝的不解。
“你们不觉得这两个和尚很奇怪吗?”兰陵反问道。
“有什么奇怪的?”文立也是一脸的不解。
“先前我们看到的三应台的名字,和这两片度牒上的名字不是一样的吗?”兰陵继续解释道。
李子木和文立走上前去再次细看了一番,这种度牒不是一般的度牒,而是明代皇家颁发给僧人们的一种身份证明,就像是现在我们的身份证一样。
度牒,又叫度僧牒省称,也叫戒牒、黄牒,是古时僧尼受戒的文字凭证,有度牒的僧尼,可以免除赋税和劳役。
在明代,中央为了加强自己的集权统制,加大自己税收的来源,对僧人的管理特别的严格,特别是朱元璋在跟随着郭子兴起义之前,曾经在皇觉寺里当过和尚,所以他夺得了天下之后,便对僧人有了严格的管理模式,这最主要的就是合理发放度牒,控制天下寺庙和僧人的数量,使之既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能满足各阶层的需求,同时还能维护社会的稳定。
而这两面度牒还不是一般的度牒,这上面写着的两个名字也十分凑巧,让兰陵不得不与先前的三应台联系了起来。
那三应台的名字分别是应贤台、应能台和应文台,而面前这两个和尚的度牒上分别写着应贤和应能,如果要强说这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谁会相信呢?
李子木也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历史迷案:明朝初年,雄才大略的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来朱允炆感觉几个皇叔的势力过大,准备削藩,谁知削藩不成,反而被朱棣所图,引发靖难之役,南京城破,朱允炆不知所踪。
而后有传言,说朱元璋早已料到有今日之祸,所以在传位于朱允炆的时候,便给他留了后手,给了他一个木匣子,叫他在危难时刻再打开,结果南京城破时,朱允炆找来木匣子,打开一看,里面有袈纱,还有三张度牒。那三张度牒上面分别就写着应贤、应能和应文,这分明是要他化装成和尚逃跑。
今天看到这一段,仿佛证实了这段传言的真实性,只是不知道这应贤、应能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这里面的一切是否真的与朱允炆有关,因为以上的这一切都仅仅是猜测,还没有真凭实据,大家也不敢妄下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