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科幻灵异 > 山渐青 > 第二百六十三章 朝议武举

第二百六十三章 朝议武举(1 / 2)

 大宋的言官分属两个机构,一是谏院,二是御使台,两个机构看似重叠,其实不尽然,谏院的谏官主要的职责供奉谏诤,凡朝政得失,大则可要求廷义,小则直接上封;御使台掌内外百官奸佞,肃清朝廷纲纪,大事刚廷辩,小事则奏弹。</p>

总体而言,御使的权力略小于谏官,侧重点也不同,谏院的则重点是进谏皇帝本人。御使台的则重点是监察百官。台谏官员除王拱辰这样的主官外一般的言官的品级都不高,皆在品以下,然品级虽小,却掌握着极大的话语权,无须确凿证据就可以对百官纠察弹劾。</p>

所以,台谏向来是宰相的必争之地,不把这些言官掌握住,做宰相的想要政令通达狼难,这些台谏官员一天弹劾你三遍,你这宰相什么也做了不了。</p>

吕夷简为相时,台谏官员大部分被他掌握在手,所以他做事可少有顾忌。晏殊为相后,对台谏官员自然也不会放任不理,但他一是没吕夷简那样长期把持相位,二是手腕上确实差吕夷简不少,所以现在能掌握的御使台官员只占三分之一。</p>

黄亦然就是其之用这些言官来做先锋再合适不过,他们可以风闻奏事,换成无赖点的说法就是,说话不用负责任他即便说错了什么你也拿他没辙。</p>

尽管如此,面对如此重大的事情,黄亦然还是面沉似水,停顿了一下,好好组织了一翻语言才接着说道:司马法有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武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而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p>

然我大宋自开国至今,开国时能战之将皆已故去,朝廷一直柄行偃武修策略,又使得后继无可定国之将今契丹复又对我大宋虎视眈眈党项人更是屡屡来犯有鉴于此,臣奏请陛下兴武举,办武学,选拔及培养善战之将,以振我大寒军威,使夷虏不敢犯也</p>

黄亦然的话一说完,大殿之竞悄无声息,安静得让人有种诡异的感觉直到黄亦然退回了班列才突然有人跳出来而且一出来就是十多个,纷纷大喊不可仿佛一兴武举天宋就耍亡国一般。</p>

先抢到话头的是考功院的判司事赖淡顺考功院掌考课之法及武大臣的磨勘关防资任,较考等事,这本是夹都的主要职权,现在被戈,出来归于考功部,所以考功部权力是极大的。</p>

赖淡顺一拂大袖奏道:陛下,太祖曾言,百个官弄权,不及一个武将为祸之烈,我大宋之所以能结束后唐以来武将专权,地方害据局面,正因实行了重抑武的国策,此乃太祖定制,陛下,前牟之鉴不远,祖宗法度不可废啊</p>

许渍听了,觉得这话没什么新意,但没新意不等于没有作用,想必因五代之乱,心存余悸的大有人在,甚至欧阳修也是因为这个才出言反对的。</p>

另外如今武将在朝堂上几乎没有话语权,这对官而言,正是形势一片天好,朝权力就那么多,若分出一半来给武将,那官的利益就将大大的削弱。</p>

有大局观的人不是没有,但更多的人却是只顾眼前利益,只耍外敌没有打到家门,没有抢走他的财物,没有奸淫他的妻女,他们就没什么迫切感,绝对不会主动把手的权力分出来</p>

看着殿乱糟糟的一片反对声,许请抬头向前面的范仲淹等人望去,论资历和声望,许请差人家太多,现在应该是他们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了,否则有些不明就理的立派见此形势,怕是马上要倒反对对派那头去了。</p>

范仲淹不负所望,昂然出班奏道:陛下,臣认为黄御使所议可行。前唐之所以造成地方害据,武将专权,其主要原因在于国策失当。</p>

前唐在军事上采用的是外重内轻政策,边境各节度使兵权太重,且过于信任外族将领,军胡人众多,而京畿周边驻兵太少,皆是老弱未经战阵之兵,对边境将领形成不了震慑力。</p>

最为关键的是,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可自给自足,地方节度使上管军事,下官民政,掌有财权,俨然国之国,久面久之,朝廷根本无力制之。</p>

最新小说: 深空蔚蓝机甲武耀 末世多子多福:美女太多安全屋都装不下了! 奈奥斯特奥特曼 四合院我何雨柱是厨神 开局我变身刑天铠甲英雄救美 人在原神,开局拯救五夜叉 我做天师十五年 末世宅男的幸福生活 末世:我靠神级掠夺,打造女神军团 玄学:女修穿成极品老太独自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