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 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

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1 / 2)

 特科班共有学生近四十人,年纪在二十至三十之间,其中已有功名者不乏其人。蔡元培在特科班采用了一种书院式的教学法,即,由学生自由读书,每天要写札记送他阅批;每月终由他命题考试一次,评定成绩,然后送学校总理鉴定。

1901年9月21日,蔡元培亲拟。

规定每天上课的7小时之外,学生可随意看书,对于阅读时的心得和疑义可做笔记,与札记一同呈交;札记须每七天一篇。

为指导学生,蔡元培亲自写下他认为的各门类科目应读的参考书及读书的次序,然后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志趣,选择其中的一门或几门科目按他所开列的书目按顺序阅读。此外,蔡元培还每天晚上轮流召两三名学生到他的寝室进行个别谈话,或向学生发问、或让学生自述学习的心得、或一起座谈对时事的感想。

特科班在教学内容上,把西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其功课分前后两期,各学三年。前期功课有英文语法,数学中的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后期功课还加上地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

蔡元培在讲学过程中,在大力提倡西学的同时,注意引导同学们进行中西比较。他为特科班学生所出的作业题目,多关政治、法律、道德、哲学、教育、时事等问题。

据蔡元培日记中所记,他给学生出的题目先后有:

“、、、、、、、、、、、、、、、、、、、、、、、、、、、、、、、、、……”

从这些研究课题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蔡元培所倡行的新式学风关注的范围和研究的方向。在这里,学习不仅已经不再是传统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不再是坐而论道,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实用性。这其中的一些课题,其意义之深远,即使放在今天来探讨也并不过时、陈旧。

从这些研究课题中,也可以强烈感受到,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具有的先见和透过时空的智慧。更能看到,蔡元培在教学上是如何的殚精竭力。

为使学生们更好更快地了解各种西学知识,蔡元培在南洋公学里还十分重视外语的教学。

他曾对特科班的同学们说:“现在中国被各国欺侮到这地步,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我们要知道自己弱点,还要了解国际情况。了解国际情况,就要通晓外国文,读外国书。”

英文自然是要学,也特别重要,但蔡元培根据自己学习外文的经验和体会,学英文而学日文相对容易些。既然大多数西方著作,都有日文译本,他建议学生不妨先学习与汉语较为接近的日文,以了解世界大势。

他亲自负责日文教学,并把他本人边学日文边学着翻译方法,对学生们倾囊相授。在蔡元培的悉心指导下,很多学日文的同学“不数日,人人能读日文,且有译书者”,这件事在当时被很多人当成传奇。

蔡元培在教书、编书之余,还跟马相伯学拉丁文。

每天一大早,蔡元培便从南洋公学走两三公里的路,赶到徐家汇土山湾马先生的住处,他是个习惯早起的人,有时,早5点钟就到了马老师的家门口。

后来,蔡元培又选了24名学生,一道师从马先生学习拉丁文。

马相伯,原名马志德,圣名若瑟,又名钦善、建常、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等,晚号华封老人。

祖籍江苏丹阳,生于丹阳马家村,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的创始人兼首任校长,耶稣会神学博士。

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后人辑有。

此时,张元济在南洋公学任译书院院长,蔡元培常向自己这位同科好友借阅西学书籍和日文资料。来往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和志同道合,不时彻夜长谈。

二人商定:合资创办一份报纸,专门向国人译述外国报刊对中国的评论和报道,初名为,后改称。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