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亲征北伐(1 / 2)

 寒冬腊月,有两个人心里比较凉的,一个是朱高煦,一个就是朱瞻基,可能在明以前,这已经算得上最好的啦,皇帝爱惜士兵,对百姓不会太苛刻,遇到灾害,起码朝廷会有援助,不至于饿死,这样已经很好了。

士兵棉甲齐全,武器精良,立功有奖赏,还能要求什么呢?但是在朱瞻基看来,一个是粮草问题,一个是将领的问题。粮食是地里面长出来的,不是要多少就有多少,加上亩产不高,能养活人就不错了,哪里能够支撑这么多的消耗?

修北京城要粮吧,马上又要修长陵,还要修长城,过几年又得修运河,粮食不但不够而且运输也是一大难题。

早在永乐元年的时候,朱棣就试过从海上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天津,结果不是很理想,原本60万石的粮食,到的时候只有13万石,而且船只,人员损失不小。

说到将领的问题,虽然靖难战争打了四年,而且还打的很幸苦,但是能够为帅的也就张玉和朱能两个人而已,再加上能够封上伯爵侯爵的少之又少,大多都是承袭上代的爵位,说白了就是传承断代,新的统帅还没有冒出尖来。

说起粮草,不得不说夏元吉这个人,户部尚书夏元吉,在洪武朝的时候就任户部高官,可以说他就是朱棣的半个宰相,工部他能管,造船,治水,赈灾都是他在做,下面的官员也很信任他,德高望重,很多都跟他汇报工作,而他也只比朱棣小六岁,朱棣能够得到的最大支持也是他。所以在朱棣亲征之后,也是夏元吉在辅佐朱瞻基处理朝政,实际上是夏元吉主持所有的国家事务,朱瞻基就是一个印章而已。

永乐八年二月初十,携带粮食20万石,武钢车3万台,骑兵近万,火铳兵五千,民夫就有接近20万,总共50大军浩浩荡荡地就往北方开去了。按照一石粮食最低60kg来算的话,5个月,每人每天可以食用3两多的粮食,加上士兵自身携带的粮食,也差不多了,这次朱棣安排的是张辅来运输粮食,保护粮草的安全。

到了三月初八,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到了鸣銮戍,也就是今天的张北县,也就是说一个月时间只走了四,五个县,到了这里已经算是蒙古的地盘了,距离北京城有500里,然后开始阅兵。后来史书上就记载了,东西绵延数十里。

四月初七,到达了玄石坡,刻上“玄石坡”、“立马峰”,还注了“永乐八年四月初七,大明皇帝六千兵马,由此路过”。

五月初一,大军到达了胪朐河,朱棣把它改名为饮马河,这条河流经呼伦湖,再往北走一点就到了现代的蒙古国了。这里是鞑靼主要牧马地之一,北边有山,下游有呼伦湖,这里就是丘福兵败被杀的地方。

到了玉华峰这里的时候,胡骑都指挥使款台抓了一个人,经过审讯得知北元首领本雅失里就在前面,朱棣命令清远侯领大军驻扎,自己带着20天的干粮,领着精锐骑兵追杀。

这跟丘福当初的情形有点像,丘福当时也是碰到本雅失里的,不一样的是,原来本雅失里和阿鲁台意见不一,一个往西去了,阿鲁台则是去了东边。

到了二十一日,朱棣得胜而归,只有本雅失里带着寥寥数人逃跑了。朱棣命令王友,广恩伯刘才带着部分兵力南返,因为收到报告,有部分溃散的鞑靼兵流窜到了开平卫以北。

这个时候正是雨水多发的季节,连续下了四天的暴雨,遇到黄水就不能渡河,等着水清了,朱棣领着大军渡了四次河,用柳条绑木筏渡河,衣服弄湿了还不能用起火。

这一天,河里发现了一块木板,叫识字的人来读,原来是祈雨的。

六月初八,到达飞云壑,有侦骑来报,发现鞑靼主力部队在兀儿古纳河一带的山谷里面。朱棣马上登上山岗,指挥布阵,然后命令步兵保持阵型向前推进。

鞑靼轻骑打不过火铳兵,就往山谷退去。

明军则趁胜追击,阿鲁台派遣使者诈降,这种把戏太low啦。

大军继续追击,把鞑靼逼到一个九龙口的地方,鞑靼反身一击,扑向右哨,朱棣的神机营,分为左右两哨,左右两掖,和中军。利用成熟的三段击,鞑靼骑兵箭还没有射过来,鸟铳就打过去了。

阿鲁台碰了一鼻子灰还不罢休,亲自带领数千骑兵冲向朱棣,朱棣每次打仗也是奋勇争先,率领身边的千余骑兵迎击。

阿鲁台的轻骑打不过朱棣整装精锐,阿鲁台一看风头不对,落荒而逃,惊慌失措之下,坠马落地,赶紧爬起来换了马匹逃出生天。

朱棣大军继续追击上百里,但因天气炎热,饥渴难忍,不得不收兵回营。随后大军在附近搜索,发现大量的牛羊杂畜以及辎重。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