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北伐瓦剌(1 / 2)

 十一月,据开平传来消息,瓦剌已经发兵到饮马河。朱棣招来朱瞻基,让他发表看法。

其实这个问题,朱瞻基老早就想过,不过呢,不了解实情,就问了敌我双方的情况。

我方常年征战,兵疲民乏,有些卫所甚至以弱兵老兵充数,士气不高。敌方耀武扬威,不尊朝廷,杀死前元皇帝本雅失里,陈兵五万于饮马河,来势汹汹。

朱瞻基说,朝廷如果费尽国力征讨瓦剌,全部都是阿鲁台得了好处,而且阿鲁台狡黠多谋,变幻无常,再等上几年的功夫,草原上的草都换了几茬了,肯定会犯边,吃亏的还是我们。

朱瞻基发现朱棣实在是一个太强势的人,派出去的使者也是不知变通,外交交锋没有多少缓和的余地,而且不懂得分化敌人。朱瞻基最崇拜的人是晏婴和***,一桃杀三士,千古奇谈,***也是三起三落,战略大局上很英明的。朱棣也是被朱瞻基一通分析弄懵了,还要反过来找他问计。

阿鲁台排挤本雅失里,肯定有对他不满之人,我们秘密联络他,以备后事。再命令阿鲁台出国书严明隶属,永不反叛。除了派遣1000名士兵和1000匹好马助战外,每年还要上贡一千匹战马。阿鲁台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他应该会答应。

瓦剌这边我们也要行分化之策,可以互边,甚至可以和亲,我们要培养优秀的宗室才女或者民间才女,带上三都护卫,以女为王,带上和尚,道士,孔家族人,宣扬民族和谐,最后达到改土归流。

朝廷要厚待中低层官员士兵,不吝封爵,战死之人,封为烈士,以社为祭,厚待后人,伤者可以招到皇庄,有功者,可以为太孙护卫之将领也!

朱棣皆以为可行,也是感叹朱瞻基就是一个怪胎。

这次朝廷调集十五万民夫帮运料草,主力部队还是火枪部队,卫队,精锐骑兵部队,步卒都是卫所召集过来的,总人数多达二十多万,实际精兵兵力最多只有六万左右,其他都是辅兵。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部队的主粮就是烧饼,又厚又大,硬邦邦的,菜主要是豆鼓。所以行军途中打猎并不是春游一般,而是食物太单调了。其实运输最难的还是在境内,从北京到宣府这一段,路很不好走,很多地方只能一个人通过,还有独木桥。

士兵们的装备都是朝廷供给的,棉甲里面是用铜钉钉上铁片的,武器也非常锋利,都是制式装备。

四月初一终于到了兴和,阿鲁台早就把一千骑兵和一千马匹以及内附的国书准备妥当了。这次杨荣也跟来了,杨荣对边事很熟悉,被朱棣派去过甘肃督查军务,胡广和金幼孜同样随行。

誓师大会,朱棣自命真武大帝的嫡传真龙天子,旌旗所向,无所披靡。战死被封为烈士,入公墓,万世祭祀,抚恤优厚,后代有养,免费入公学;受伤立马救治,重伤残疾的收入皇庄供养;立功的加官进爵。

前锋先行,预先选定地点建筑好城寨,备好水。五月份的时候,到达通泉泊,都督朱荣发现敌情,这个朱荣跟随张辅讨伐安南屡立战功,被朱棣派为先锋。

二十七日,前锋都督刘江报告说已经追踪到敌人的行迹,朱棣命令继续追击,朱荣配合。这个刘江也是靖难老部下,是由朱棣从百户一步步因功升迁的。

六月初四,又发现数百名敌骑,这些人与前锋部队若即若离。刘江继续追到康哈里孩,杀死了数十人敌骑。很明显瓦剌在带节奏,这么明显的计策朱棣肯定知道。敌人为什么这么做呢?六月初七日大军抵达忽兰忽失温,它位于现代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南。

此战可以说相当冒险的一战,瓦剌拥有精锐重装骑兵三万,武器也很精良,长马刀,精钢所制,箭支很长,威力肯定很猛。每一个士兵都很精壮,而且还有三四匹马替换,说明瓦剌可用之兵还有很多,可为什么只带了三万,太自信了?一方以逸待劳,占据天时地利,而朝廷这边兵力不足三万,敌人占尽优势还要想据山而伏?好像又有点不自信,当初的嚣张跋扈的镜头哪里去了呢?

朱棣这边也是精锐部队,有重装枪骑兵和重装弓骑兵,远程杀伤力很强,战马都是河曲马,还有神机营,都是常年征战之兵将,敢拼敢杀。

朱棣指挥若定,信心满满,令先锋引敌军从山上下来,当然不会进入敌人的包围圈。

敌人没有办法,兵分三路,一冲而下,气势如虹,铁流滚滚。这时候如果挡不住敌人,恐怕全军覆没在所难免,结果在上次北伐立下战功的柳升的命令下,枪炮齐鸣,弹如雨下,敌人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回山上防御。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