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46章 儒学与军学

第46章 儒学与军学(2 / 2)

工科考的内容最杂,包括农学和各种手工业相关知识,还有水利、建筑等方面的内容。来应考的除了闯军自己人之外,要么是从事过相关领域工作的胥吏,要么是小商人、店伙出身,几乎没有传统的读书人。

总体来看,传统的读书人在吏、礼两科具有绝对的优势。户、工、刑三科中,则是胥吏、商人以及闯军随营学堂出来的人更占优势。虽然那些大地主家庭中接触过实务工作的人也不是不会这些,但他们现在还都在观望。至于兵科,就几乎完全是闯军兄弟的天下了,除了极少数类似于徐以显、潘独鳌的看对了书的军事发烧友,只有个别投降的明军军官子弟能掺和一下。

当王瑾提出这套科举方案,邓岩忠、陈可新等人就告诉他,这是要天下大乱的。

他们倒是不反对这种科举方式,毕竟他们来得早,新人怎么考也影响不到他们。他们是真的从闯军的角度考虑,判断这样的科举方式一定会导致天下读书人的不满。

明朝后期,很多人已经对僵化死板的八股文有很大意见了,有不少要求改革的呼声,但谁也没想到竟然有人敢这么改。考八股也好,考策论也罢,不过就是换个文体,换个形式,科举还是那个科举。然而王瑾的这一套,直接把蛋糕切走了一半。

闯军的家眷分别安置在九座府城,每一座府城都建立了学堂,让闯军兄弟的子弟就读,教的都是王瑾那一套。

随着闯军占领城市,他们有了更好的条件,系统性地将军事知识和原本由胥吏掌握的实务知识教授给闯军子弟,他们在户、兵、刑、工四科上的竞争力将越来越强。

闯军依然保留了各地的府学、县学的设置,不过并没有干预教学内容,主管官员都是投降的明朝文人,经费也丝毫没有增加。总体态度就是,我们就这么考,你们爱学不学。

理论上说,这是一种很公平的制度,大家都是在科举制度的框架内凭本事去考,至少比八旗官学那种自成一套仕官体系的制度要公平。可问题是,出题的是闯军,判卷的是闯军,学校的老师还是闯军,府学、县学的生员们想要学习户、兵、刑、工四科的知识,必须从头开始。

显然,闯军不会从财政里掏钱去补贴这些非嫡系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闯军拿从全体国民身上取得的财政的钱只供自家兄弟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种不公平。

闯军也不可能把这种新式的教育放在府县儒学之中,这种机构被士绅控制是无可避免的。明朝军人政治地位的低下对于闯军来说是非常深刻的教训,首重军学这一点肯定不会动摇。农民起义者出身的闯军对曾经与他们水火不容的士绅群体有天然的不信任。

说实话,农民起义者能像大明这样迅速和士绅打成一片还真是异数,像另一时空的李自成那样和士绅打成一片才是农民军的正常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农民起义者成事极少的原因之一。

除了闯军子弟之外,商人子弟和胥吏子弟也会加入科举竞争,使得原本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的激烈程度再翻一倍。大户人家的子弟尚可以改学钱粮刑名的本领,而小户子弟连改学策论的条件不一定有,只能一窝蜂地往礼科这条路上挤。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民间办学的方向也一定会发生变化,导致更多的争端。

现在因为根本没什么正经士绅来参加科举,所以闯军爱怎么考就怎么考,也没人在意,可如果将来把这种制度向更大的范围推广,必然在天下读书人中引起轩然大波,“天下大乱”的评价绝非虚言。到那时,是福是祸就很难预料了。

最新小说: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 守夜者(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