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奇闻异事(2 / 2)

吴应箕在天启末年外出游历,曾见到河南一带土地大规模抛荒,十室九空的景象。他做了一些调查,并写成了文章,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天灾,而是税赋、徭役太重,再加上地方官府不顾百姓死活,上级官员和监察部门不闻不问。在江南士人的圈子里,吴应箕的文章也曾引起过一些反响,但是大家只是感慨一番,很快就去注意新的流行了。

没想到张献忠说,在北方义军中,很多人都知道吴应箕这篇文章,张献忠甚至能背出其中三段话:

“多盗卖出境者,无牛因以无佃,此其一端也。又本县马户差徭苛急,每报一人,人不堪役,则先卖其牛弃其地,久之而其人亦逃矣。人去则田无主,故不耕。人去而粮犹在,则坐赔于本户,户不堪赔则坐之本里,或又坐之亲戚。此被坐之家,在富者犹捐橐以偿,至贫者则尽弃户而去。故今村落为墟,田亩尽废,皆由此耳。”

“夫差徭政为有田地者苦耳,今赔者欲弃其产而不得。况受其业,而粮即派其家,能堪之耶?于是相率而逃,相率而荒,日甚一日,故遂至此极矣。”

“此县令多举贡,日暮途穷,贪得为念,又衙门弊多,度力不足以区处,遂日操鞭扑,设法扳坐,只求粮完,自免上司谴责耳,何暇顾人户之逃、田亩之荒也。甚至有告理者则反笞之,所以百姓虽愁怨,率无敢言者。”

张献忠还命人取来了一张纸,这是一张河南郑王府的旧文书,在背面写了吴应箕这篇文章,已经揉得破破烂烂。很明显是别人背下来之后又默写的,除了最重要的这三句话之外错误百出,很多地方都换成了俗话,但对吴应箕的原意是没有改变的。

张献忠说:“孤不仅要造反,还要弄清为何天下有人造反,才能还天下于太平。先生能问百姓疾苦,还想到这么多,写成文章,与那些酸腐之辈大不相同。竟然考了这么多年还只是个秀才,足见明朝不重人才。你这三段话,该当写进书里,让后世做官的都学,免得重蹈明朝的覆辙。”

吴应箕虽然依旧觉得张献忠是贼,自己投降是为了保命迫不得已,但是抵触情绪已然没有了,作为一个屡试不第之人,突然发现自己的文章竟然有这么多读者,甚至有当权者认为应该按照这篇文章的内容治国,这份喜悦是无以言表的。

吴应箕只是比较正确地指出了问题,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然而,这么简单的事情在此时的大明也是凤毛麟角,高谈阔论、没有丝毫正事才是读书人的常态。要说他们有正事,那也是研究八股试题,在这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居然没有几个士大夫能像吴应箕这样关心一下农民为什么不种地了。要说完全没有,那也太偏激,但这些干正事的人的确是少数派。

天启七年的时候,方以智也读过吴应箕这篇文章,当时他并未在意。现在想来,十二年前,如果有当权者能像吴应箕这样在农村调查一下,哪怕是看了吴应箕的文章之后有所警醒,关心一下农民为什么逃荒,又何至于今天被这些逃荒的农民打进南京城。张献忠手下的兵,就有很大一部分是河南灾民。

然而,当初吴应箕描写的“四十里中一望皆黄茅白草”的恐怖景象只被当成外地的奇闻异事,没有几个人意识到,这些“奇闻异事”发生的地方离自己其实只有一千多里。

现在,故事的主角们来了,而且还是带着刀来的。

最新小说: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 守夜者(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