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长歌落日圆 > 二百一十一、廷议

二百一十一、廷议(2 / 2)

王继英却不看毕士安,说:“现在契丹人已经开始攻打大名府了,前哨到了黄河边了,开始打探黄河的消息,作渡河的准备。”

赵恒问:“契丹人真的到了黄河边上了?”

王继英说:“臣岂敢欺骗皇上,臣回来时险些和那些契丹人撞上。”

赵恒忙问:“王卿家认为我们该如何是好?”

王继英说:“臣听说皇上已有打算,何不说来听听。”

赵恒脸发红了,说:“朕暂时还没有打算,就想听听众卿家的意见。”

王继英说:“皇上,真想听臣的意见?”

赵恒说:“朕当然想听卿家的意见,你刚从瀛州回来,与契丹军打过仗,你的意见,朕最要听。”

王继英跪下说:“臣想请皇上亲征。”

赵恒愣住了,看着王继英,好久没说话。

毕士安也跪下说:“王继英说的对,请皇上亲征。”

赵恒看着二人,眼光在他们脸上扫来扫去,似乎在选择先回答谁的才好。

王继英说:“现在国家到了危难之际,请皇上效仿先帝,北上亲征。”

赵恒说:“王卿家,契丹如此强大,朕即使亲征又有何用?”

王继英说:“契丹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他们骑兵虽然厉害,但步骑不能协调,弓箭虽然锋利,但有局限,不能湿水,湿水则弛,射不了箭。士卒虽然英勇,却少配合,各自为阵,因此,破之不难。皇上请看他们攻威虏,兵败羊山,攻北平,被杨延昭袭击,攻保州,又让田敏牵住,攻瀛州,十几日不能撼动分毫,死伤几万之众,只好仓皇撤退,契丹军虽然是猛虎,但虎落平阳被犬欺,我们怕他什么?再有,契丹人千里奔袭,俗话说:‘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正是说的他们,请皇上不要怀疑,北上亲征,一定能打败契丹军的。”

赵恒说:“此乃大事,不能仓促决定,待朕再想一想。”

高琼说:“皇上还想什么,明日就亲征,臣愿意打头阵。”

赵恒看了看高琼,没有说话。

毕士安说:“皇上要早作决定。”

赵恒说:“朕知道了。”

王继英又说:“皇上,契丹人之所以能够深入国境数百余里,完全是因为一些边关将领懦弱无能,畏敌如虎,消极避战所致,只要这些人能积极作战,破敌只在眼前,若皇上亲征,契丹人必败无疑。”

赵恒说:“王卿家说得对,容朕考虑考虑。”

王继英看了看毕士安,可似乎没有什么好说的,王继英又看了看王旦。

王旦说:“皇上,自宰相李沆大人去世之后,宰相虽由毕大人顶着,但相位其实一直虚悬,需有一个有能力的人坐上这个位置。”

赵恒说:“说的是,相位不能一直空着,王卿家可有合适人选?”

王旦说:“寇准正直,才能出众,忠心为国,堪任宰相之职。”

赵恒沉默不语。

王继英说:“王侍郎说的没错,宰相之职,非寇准莫属。”

高琼,王显也力推寇准。

毕士安说:“皇上,国家到了危急时刻,请皇上起用贤能之人,以安天下,臣无能,自当让贤。”

赵恒说:“既然诸位都推寇准为相,那也是众望所归,就以毕士安,寇准同任宰相之职,毕卿家兼修国史。”

赵恒如此安排,自有他的小算盘,他在藩邸的时候,就知道寇准脾气倔强,刚正不阿,发起脾气来,无论是谁,都不留情面,先帝也被他顶撞过,最后没有办法,只好把他调离京师,下放到地方上去了。赵恒也不想把这个刺头留在身边,可架不住毕士安等人的反复劝说,又值国家危难之际,只得起用寇准,但却以毕士安为寇准的顶头上司,有了毕士安老好人的周旋,寇准便不会直接与他起冲突。

有了如此安排,便即刻下旨召寇准进京。

赵恒本欲在朝堂上商量迁都之事,隐隐约约地说出来,话刚出口,就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

赵恒说:“汴梁地势低洼,平坦无险可守,又常被水患,实在不是建都之地,太祖建国之初,也不欲建都于此。”

王旦说:“皇上,你可知道太祖为何最后还是定都于此?是因为汴梁有水,利之便,漕运方便。为什么汴梁城现在这么繁华,也是得益于水利之便,天下货物通过漕运,汇聚京城,物阜民丰,国家才能兴旺发达,皇上,为何要舍弃如此膏腴之地去就穷乡僻壤呢?”

赵恒说:“朕只是想多听一听大家的意见。”

王继英说:“皇上,现在应该先考虑如何亲征退敌,而不是迁都避敌,让天下人失望。”

赵恒沉默不语。

枢密副使陈尧叟说:“其实迁都也未尝不可,皇上说的也是实情,汴梁虽好,但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少了雄霸之气。天下岂只有汴京为富庶之地?像成都不也是沃野千里,水利方便。”

王旦说:“你休提成都,成都虽好,可一旦入川,就没有回头之路了,几个入川的君王能出来称霸天下?”

王继英说:“说得对,刘皇叔英雄盖世,又有卧龙凤雏为他出谋划策,五虎上将为他披坚执锐,可最终偏安一隅,只能悒悒病死在白帝城,望东北而悲叹。”

陈尧叟不能回答。

赵恒说:“好了,这事不要再提了,朕有些累了,今天早朝就到这里,王继英,你留下来,朕有话要问你。”

散朝之后,王继英跟着赵恒来到后宫,走进御书房。

这是一个非常典雅的房间,窗明几净,四壁悬挂着几幅名人字画,靠近窗户的地方摆着一个紫檀木书案,书案前面,摆放着一个盘龙青铜鼎,旁边置一香炉,浓浓的檀香正从那里飘出来。书案后面挨着墙壁是一个硕大的占了整整一面墙的书柜。书柜的一旁,摆放着一张紫檀木茶几和两把红木椅子。

赵恒让王继英在椅子上坐了,自己则在书案后面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令内监端来茶水。给了王继英一杯,自己端起一杯,啜了一口,说:“王卿家,看样子,你在瀛州受累了。”

王继英说:“说实在的,臣能活着回来已经是万幸了。”

赵恒说:“卿给朕说说,我们到底能不能打退契丹人?”

“能,当然能,”王继英说,“只看皇上有没有这个决心。”

赵恒说:“王爱卿,这里没有外人,你跟朕说,朕有几成把握?”

王继英想了想说:“最起码有七八成吧。”

赵恒不做声,端着茶杯,望着香炉里袅起的青烟。

王继英说:“皇上担心什么呢?”

赵恒回头看了王继英一眼,说:“我军几十万大军都没有挡住契丹人,朕去了真的有用吗?”

王继英说:“边关的几十万大军,都怯懦不肯出战,各自保存实力,结果使得契丹大军长驱直入,其实,并不是我军无能,只是将帅太贪生怕死了。”

赵恒说:“今年是个多灾之年,各种异象预示着今年的不顺畅。”

赵恒说罢,仍旧看着香炉,眼里露出惶恐和无奈。

王继英说:“皇上不要太相信那些异象,所谓天生异象大都是无稽之谈,怪诞邪说不足为论。”

赵恒没有说什么,仍望着青烟,似乎想从袅袅青烟里找出什么秘密。

王继英说:“现在最主要的是调动全国之军抗击契丹人,举全国之力难道还怕契丹的几十万人?”

赵恒点头道:“卿说的对,朕并非贪生怕死,只是先帝将社稷交到朕手里,朕不能草率呀。”

王继英说:“臣明白,请恕臣直言,皇上是不是还是打算迁都?”

赵恒沉默一会儿说:“建业和成都其实也是挺好的。”赵恒声音很低,像是自言自语,王继英却很诧异,紧紧地看着赵恒。

赵恒说罢,啜了一口茶,说:“爱卿在瀛州见到王继忠没有?”

王继英摇头道:“没有。”

赵恒惊异道:“这么久你都没有见到他?”

王继英仍旧痛苦地摇头道:“没有,臣没有见到他。”

赵恒从书案上拿出几封书信,递给王继英,说:“这是王继忠写给朕的书信,你看看。”

王继英打开书信,看了一遍。

赵恒说:“你怎么看待这些书信。”

王继英说:“臣听说皇上派了人去和契丹人谈判过?”

赵恒说:“是的。”

“派谁去的?”

“李德昌,曹利用。”

“他们回来怎么说?”

“他们回来说契丹人索求关南之地,朕怎么能答应?”

“这的确不能答应,不过臣从继忠的书信里看出,那边还是很想和谈的。”

“这个朕也知道,只是他们要价太高,朕怎么能答应?”

王继英说:“皇上,请恕臣直言,既然皇上有和谈之意就应该抓紧和谈,免得断绝了和谈之路。”

赵恒说:“朕也是这么想的。”

王继英说:“若是和谈成功,那是造福天下苍生的大好事,请皇上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赵恒说:“既然要和谈,为何还要朕亲征?”

王继英看了看赵恒,赵恒脸上仍旧是一副恐惧和无奈的神色。王继英心想:“说去说来,就是不想亲征。”

赵恒说:“和谈就要做出和谈的样子,亲征若是惹恼了他们,是不是反而搅黄了和谈。”

王继英说:“不会的,皇上,依臣看契丹人为何那么坚决地索要关南之地,就是倚靠他们的大军实力,皇上若是亲征,一是鼓舞我军士气,二也是向契丹人表明我们抗击他们的决心,要他们收回痴心妄想,这对和谈有好处。”

赵恒看了看王继英,说:“真的。”

“是真的。”王继英说。

最新小说: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 守夜者(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