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大顺第一谋士 > 第438章 李岩的意见

第438章 李岩的意见(1 / 2)

 他目光向傅宗龙身后的文臣,顾君恩、俞大猷、牛金星等人望去,问:“你们的意见一致么?”

顾君恩代表六部文臣,上前一步道:“回皇上,臣等一致赞同武力征讨吴三桂。此时,天下动荡,必须用陛下的烜赫武功来压制。而吴三桂此刻立足未稳,也没来得及和东虏勾结,正是先发制人的好时机。倘若吴三桂准备就绪,与江南明臣联络,为崇祯缟素发丧,倡言复国,号召天下,从湖广到陕西,到山东,到徐砀一带,北连畿辅各府、州县,必将处处骚动,与我为敌,如何是好?必须赶快东征,一战打败吴三桂,夺取山海卫,不要养痈成患!”

范青看看文武诸臣,到现在为止,几乎所有人都赞同对吴三桂动武,先发制人。这与他持重的想法不同,范青心中十分失望,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虽然他是皇帝,由他最后决定,一锤定音。但与所有人意见相左的感觉并不好受。范青心想,难道自己还要再来一次“独断”,他把目光投向丞相李岩,这时唯一还没有发言的重要臣僚了。

“丞相的意见呢?”

李岩的回答从来没让范青失望过,一直都是如此。只见他出列拱手道:“臣反对用武力解决吴三桂,臣主张持重。”

范青心中大喜,但他表面不动声色,道:“丞相,为何众文武大臣都赞同出兵,唯有你反对,是何道理?”

李岩出列,拱手道:“以臣愚见,吴三桂不肯投降,决意据山海关反抗我朝,事已显然。但是他自知人马有限,势孤力单,所以他既不肯上表投诚,也不敢公然为崇祯缟素发丧,传檄远近,称兵犯阙。他已经知道多尔衮在沈阳调集人马,将要大举南犯,所以他要拖延时日,等待满洲动静,坐收渔人之利。臣以为目前最可虑的不是吴三桂不投降,而是东虏趁我大顺朝在京师立脚未稳,大举南犯。满洲是我朝真正强敌,不可不认真对待。”

“卿言甚是。”范青对李岩轻轻点头,

李岩拱拱手,接着道:“目前东虏正要乘我朝根基未稳,大举南犯,而吴三桂不忘故君,既不肯降顺我朝,也无意投降满洲。吴三桂的如意算盘是,满兵进长城后,在京师近郊同我大顺军发生大战,而他吴三桂在山海关按兵不动,养精蓄锐,坐收渔人之利。此为吴三桂之上策。退而求其次,他也不投降满洲人,只向满洲求援,借兵复国,为君父复仇。倘若此计得逞,虽然以后得以土地、岁币报答东虏,将永远受满洲挟制,但他仍会得到一个明朝的复国功臣之名。当然这是中策。为吴三桂设想,最下策是投降满洲,不但以后永远受制东虏,且留下万世骂名。以臣愚见判断,吴三桂手中有数万精兵,不缺军粮,不到无路可走,他不会投降满洲。所以臣以为对吴三桂这样窃据雄关,拥兵抗拒,成为我朝肘腋之患,用兵讨伐,义之正也。但臣仍主持重多思而行。兵戎大事,有经有权,请不要立即决定……”

刘芳亮忍无可忍,冷笑着打断李岩的话说:“丞相,兵贵神速。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倘若拖延不决,一旦吴三桂外与满洲勾连,内有河北、山东官绅响应,公然打出为明朝复国旗号,局势大变,我们再想讨伐就晚了。”

李岩淡淡地一笑,说道:“臣以为此时最可虑者不是吴三桂,而是东虏南犯,所以我刚才已经劝谏皇上,对吴三桂暂示宽容,不必逼得过紧。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目前我国家草创,根基未固,东虏突然乘机南犯,其志决不在小。今之满洲即金之苗裔。已故老憨皇太极继位以后,继承努尔哈赤遗志,经营辽东,统一蒙古诸部,臣服朝鲜,又数次派兵进犯明朝,深入畿辅与山东,一心想恢复大金盛世局面。去年他突然死去,多尔衮扶皇太极的六岁幼子继位,自为摄政。以臣愚见看来,多尔衮必将继承皇太极遗志,大举南犯。倘若他的南犯之计得逞,一则可以为恢复金朝盛世的局面打好根基,二则可以巩固他的摄政地位,满洲国事将完全落入他的掌握,没有人能够与他抗衡。所以我反复思考,目前我国家的真正强敌是多尔衮,不是吴三桂。吴三桂虽然抗命不降,对我乘机要挟,但我们对吴三桂千万要冷静处置,不使他倒向满洲一边。”

范青听了这话心中十分赞同,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他忽然对殿外伺候的太监道:“给丞相搬一把椅子坐下说话。”

此时,大殿中的众臣都站立说话,范青独赐给李岩一把椅子坐下,这意味已经十分明显,是赞同李岩的主张。

最新小说: 混在古代当王爷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