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耳边传来了一声大叫,两人不约而同地转头看向窗外。
不知什么时候,罗纲与萧旖两人的小船已经划到了距离疏雨堂不过几步外的地方,停在了一片垂柳之间。
萧旖抓着几支垂柳,意态闲闲,倒是罗纲两手挥舞,显得有些激动。
与江映雪对视了一眼,萧诚将头探出了窗户,看着外面小舟之上的两人,笑道:“这是在争什么呢?”
罗纲回头看了一眼萧诚,脸庞发红,显然有些不好意思。半晌才道:“我再跟小妹讨论赵括呢?”
“纸上谈兵的典故?”萧诚一笑,心中已是了然。
“不错,小妹居然说那赵括,虽然欠缺一些对战的经验,但其人本身还是极有才能的,长平之战,便是换成了廉颇,失败也是定局,绝对好不了多少的。”罗纲摇头道:“我觉得此言大谬不然。”
“雨亭兄,三娘子,还是下船来疏雨堂说话吧,外头着实燥热了一些。”江映雪笑道。
“也好,这事儿,正好请崇文来评评理。赵括其人,纸上谈兵,史书可是已经定论的。”罗纲道。
两人进了屋,江映雪让丫头送来了两杯冷饮子给二人。
一口喝完,罗纲急不可耐地道:“崇文,你说小妹这个论点,是不是有些太出格了。”
萧诚却是看向萧旖:“小妹,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不仅仅是这一点。”萧旖放下了手中的杯子,道:“而且罗三哥哥所说,赵国不抢占上党,这一战还可避免,我也是不认同的。”
“赵弱秦强,世所公认,可这个时候赵国还要抢占上党,这不是虎口夺食吗?秦国焉能不战?”
“三哥哥,当时赵国已经成为秦国统一大业之上最大的阻碍了,两国必有一战,不管赵国愿不愿意,这一仗都必须是要打的。这与占不占上党,一点儿关系也没有。相反,赵国抢占了上党,虽然将战事提前了,但却还占据了几分地理优势呢。”
“那就如你所说,赵国有了地理优势,秦国又是仓促出兵,如果不是临阵换将,这一战,赵国说不得就能赢。正是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才让秦国一战而胜。”罗纲道。
“不是这样的。”萧旖摇头:“这一仗,还没有打,赵国已经输了大半了。三哥哥且听我分说。赵国,因为地理问题,粮食一直是一个问题,是以赵国重商而轻农,国家的粮食储备是有大问题的,根本就耐不得持久战。二来,明明知道与秦国必有一战,可是赵国却不去合纵连横,不能让其它诸国明白他们要与秦国决一死战的心意,自然就不可能让其它诸国决心出兵,以赵国的实力,实际之上已经输了大半了。”
“这话说得再理啊!”萧诚摊手对罗纲道。
“可如果是廉颇,必不至此。”
“换谁也不行!”萧旖断然道:“战事初起不是廉颇指挥得吗?不照样连吃败仗,迫不得已坚壁清野,死守城池?”
“如果坚持廉颇的策略,秦国还能久屯坚城之下不去吗?”罗纲摇头。
“三哥哥,问题是谁更能坚持得久一些呢?是赵国吗?”萧旖叹道:“都说秦人使反间计让赵王撤换了廉颇,那赵王又不是傻子,哪有这么容易上当的。实在是他没有办法,单纯以军事计,坚守自然是良策,但如果以国家计,赵王就必须要速战速胜,否则,赵国内部就先垮了。与其说是赵王中了反间计,不如说是赵王必须要寻找一个能够速战速决的将领来替换坚持己见的廉颇。”
“这也不能解释赵括不是纸上谈兵啊?”
“赵括的确是不该踏进白起的陷阱。但三哥哥可曾看到,他在中伏被围之后,可是坚守了数月而没让白起得手的。长平之溃败,几十万赵军被俘,都是在赵括指挥突围而战死之后的事情。”萧旖道:“三哥哥,如果赵括真是无能之辈,他能在如此绝境之下还能控制住部队吗?他还能组织起一次又一次的突围?这一仗,秦国是赢了,但秦国付出的代价,可也是十分惨重的,这一点,相信三哥哥是能查到史料来佐证的。这一战,就算是换作廉颇,也只不过拖得时间稍长一点而已,而且赵国的下场必然更惨。”
罗纲顿时张嘴结舌。
本朝在对阵辽国之时,常有大败,而这些大败,下头人死得多,指挥大军的主要将领,死得倒还真是少。往往是下头军队稍受挫折就会一触即溃。论起这些大宋朝的将领控制军队的本领,比起赵括来还真是不如。假如赵括是纸上谈兵,那本朝的那些人算什么?
这可就不好说了,因为这些人还有不少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呢!
看着面红耳赤的罗纲,萧诚不无同情。
这家伙平常看书走马观花,焉能是将历史研究得极其透彻的萧旖的对手?这个小妹妹,还经常将自己问得张口结舌呢!自己这几年来,光顾着研究八股文这敲门砖了。要不是还有些底蕴,早就被这小丫头虐得不要不要的了。
“雨亭兄,你输了!”
罗纲无奈地拱拱手:“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