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朕就是亡国之君 >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2 / 2)

摊派啊!</p>

本来百姓们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又凭白摊派了一头烂账,那怎么可能愿意呢?</p>

天下间大同小异,民风彪悍的地方,聚众自保、啸聚山林。县里的马步捕快、青壮差役、缙绅家奴齐出,就开始用武力胁迫。</p>

那自然是要掏出刀子来,比划比划,火并几场,见见真章,可是老百姓们哪里斗得过缙绅们?</p>

死伤些人,最后还是被强收。</p>

勉强收上来的依旧不够,那就继续摊派下去。</p>

包揽粮差这事,油水有多大?大约就是缙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p>

七成还是人家的!</p>

各县户房书办吏目和豪强们分肥,最主要的是给知县事和知府们留下一大份。</p>

经过了知府知县事、缙绅、粮差、户房书办层层剥盘,到了太仓,又有几何呢?</p>

这里面还有个漕运漕工百万所系之事,一路上有人偷、有人抢、还得有人送。</p>

那送到京师一石米,到底需要在地方收多少米呢?</p>

李宾言也是进士及第之后,一步步爬上来的,他在奉天殿失语,说什么亡国之策,是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才会这么说。</p>

福建百万百姓起于阡陌,呼啸而过,仅仅是因为冬牲之事吗?</p>

冬牲就像压到骆驼的最后一片稻草罢了。</p>

稍有天灾,不用想,那就是刁民奋起阡陌,揭竿而起了。</p>

于谦用力的吐了口浊气说道:“李御史问到了点子上,所以就是一成半,多一分多一厘,都不多收。”</p>

“至于这天下农庄的一成半,能到京多少,那就是吏治的问题了。”</p>

王直岁数大了,上朝的时候,看起来总是萎靡不振,但是说道了吏治之事,他猛地睁开了眼。</p>

他看着于谦的模样,只能连连感慨,后生可畏,吾衰矣。</p>

“吏治这事,陛下勿虑,臣来做就是了。”王直看着坐在正中央一言不发的朱祁钰,俯首说道。</p>

至少在朝堂上,达成了初步的一致。</p>

农庄法要推行,至少现在山外九州、京畿和福建试一试,这里的阻力是最小的。</p>

因为缙绅这群人,已经不能再维护大明江山稳固了。</p>

朱祁钰到底想做什么?</p>

他其实要证明一个道理,普天之下的百姓没了缙绅这帮吸血鬼,会活得很好。</p>

而普天之下的缙绅,没了百姓,只会死掉。</p>

物理意义的死掉!</p>

“他们怎么能甘心呢?”李宾言摇头叹气的说道。</p>

于谦才感慨的说道:“所以才有义勇乡团,训练民兵。”</p>

“与其武装抗税遍地都是,还不如因势利导,正所谓堵不如疏,越是剿,反而是越剿越乱,越是镇,反而是越镇越多。”</p>

“训练精壮,不就是当初诚意伯刘伯温所说的,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吗?”</p>

“这也是我大明立国之本。”</p>

朱祁钰见没人再提问了,才十分确信的说道:“办这事,绝不简单,但是一旦办成了,功在千秋。”</p>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p>

“总不能真的到了水泊梁山的地步,让宋家庄打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子来。”</p>

“朕这个天子,却是损不足而补有余。”</p>

水浒传,是被朱祁镇列为了禁书,但是朱祁钰上次开了口子,让汝安诗社,敞开了印,敞开了讨论。</p>

水浒传讲的是造反的事,但只是单纯讲的造反的事儿吗?</p>

大明时常以大宋作为反面例子,那水浒传里,替天行道的却不是皇帝,这种事,在大明,不也正在发生?</p>

这一百零八好汉,固然不是什么好人,那是谁制造的他们呢?</p>

水浒传的开篇,说的很明白了,洪太尉误走一百零八魔星。</p>

“土木堡一战,六师尽丧,若是继续如此下去,国祭太庙之时,朕无颜面面对列祖列宗。”</p>

“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问起朕来,我大明是不是国泰民安、四海升平?”</p>

“朕难道说闽南民乱、瓦剌南下、麓川反复吗?”</p>

“朕不能那么说啊。”</p>

朱祁钰要脸。</p>

朱祁镇自然是不要的,他面对太庙的时候,大概是丝毫不在意。</p>

朱祁镇复辟之后,能给也先立庙,也是天底下独一份了。</p>

大明的法统乃是前元失纲,反抗前元暴政。</p>

这朱祁镇给元朝在肯特山下的养马奴立庙,这种事都做出来,到底是谁的责任?</p>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