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艰难的选择,没有另外一条路走,只能做出必要的牺牲。前路再坎坷再不如意,都已成事实,选择一条对以后更有利的路,是现在斯大林必须做出的抉择。
为了以后的路能走得更远,为了苏联本身利益的最大化。斯大林并没有让陈绍等太久,或许说,斯大林自己本身也不想再等下去了。如今一个和平的远东,才能将苏联的利益最大化。
作为斯大林的心腹兼左右手的莫洛托夫第一时间就启程前往汉京,以苏联第二人的身份前往中华,就双方边境问题展开对话。派出莫洛托夫足够证明斯大林对这件事的重视,不然随便来几个外交官就可以了,根本没有必要动用苏联第二领导人。然而斯大林不单单需要和中华展开和平对话,还希望借此和中华签订一些条款,减缓双边的军事压力。最主要的是,斯大林想要知道陈绍的想法,为了防止中日联合或者其他的问题,他必须做到心中有底。
就在莫洛托夫启程的时候,德国也派出了科林出使中华,以德国空军司令的名义,前往中华进行军事交流和友好访问。本来希特勒是要自己亲自前往,只不过他现阶段的事情太多了。并且这件事来得比较急,一时也无法脱身。、
德国访华不是德国单方面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应中华的邀请,本来希特勒打算在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亲自访华,和陈绍面对面的商讨一些事情。只不过中苏之间火药味渐浓,他不想刺激斯大林的神经。这个决定也就流产,然而苏联不到几天就想要和谈,这让他心中开始有些瞧不起苏联。不过行程已经改变,他也只能派出自己的左右手科林。至于安德里,希特勒并不想让他走到前台。智囊还是待在暗处比较好。
世界局势在远东地区繁忙的外交动作中,更变得扑朔迷离。继中华副总理高调访问日本,苏联二号人物到访中华,德国空军司令访华,这里面都透露出一种十分不寻常的信息。
这样的场景,是英法最不想看到的。之前中苏边境的冲突,两个国家都巴不得两个陆地强国打个你死我活。苏联既然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那就去拖住中华。把重心转向远东,不要把目光瞄准欧(www.vkzw.com)洲了。这样他们就不用太担心希特勒和苏联狼狈为奸。
至于说到苏德会不会联手,就算希特勒以前表现出一副十分讨厌红党的问题,但英法领导人都有足够的理由去相信,苏德也有联手的可能。利益为上,在利益面前,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
中苏边境冲突,让他们看到两个陆地大国掐架,然而事情变化得太快的,两国不但没有宣战,就连军事冲突也表现在西伯利亚地区。并且两国均表现出一副相当克制的样子,没有把冲突扩大化的动作,也没有互相宣战。这让英法两国都很失望,然而宗离访日,中日陈兵远东边境,直接威胁到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让这件事再次变得火药味十足,远东这个火药桶看起来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
峰回路转,原本看起来十分严峻的状况,一下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就连英法想要煽风点火的动作还没有做出来,事情就发生了逆转。莫洛托夫访华,还是打着就边境事宜公开访华,并且在媒体上也不再说中华在污蔑苏联的话了,反而有些默(www.19mh.com)认中华对苏联的指控。英法此时也看出来,斯大林痿了,不想和中华掐架了。
事情还未结束,德国空军司令科林也公开访华,还直接指明要去中华访问,代表德国军方和中华军方展开军事交流。英法从这里面也闻出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此刻法国已经从其他地方得到德国可能会入侵波兰的消息,只不过这个消息还待考究。法国方面也不是很重视这个消息,但科林以军事交流为由访华,让法国本来就紧绷的神经越加紧绷起来。英国则干脆很多,在事情还未搞清楚时,英国还不想表态和德国站在对立上。
英法的之间都有自己的算计,科林访华虽然不寻常,但两国都无法说什么。中德关系好很正常,每一次德国军官公开访华,他们都会感到是不是有阴谋。这样的猜疑已经让他们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就算科林是德国军方要员,但在事情还没有搞清楚之前,两国都不会有动作。兴许事情并没有朝不好的方向发展,或许这回能得到一些好消息。
说白了,英法只担心中华也加入所谓的轴心国。只要中华一天没有加入轴心国组织,那他们就心安。
不过英法并没有一味的等待,也就在科林宣布访华之时。英法两国正式缔结同盟合约,两国组成联盟组织,并且第一时间加拿大、波兰、尼泊尔、澳大利亚等国宣布加入这一联盟。在同盟合约正式生效的同时,英国首相张伯伦亲自动身访问美国,目地很简单,希望美国加入这一组织。
原本英国本着“绥靖政策”的方针,只要德国没有触及到英国的底线,英国不会和法国结成书面形式的合约。但几年前以德国为首,德意日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组成轴心国同盟。这就给英国一个很不好的印象,加上拉拢苏联失败,反之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让英国也渐渐感觉到一种危机。在法国的带头下,同盟合约签订,旨在遏制轴心国和远东的中华。而美国就是他们主要拉拢目标。因为现在全世界,有力量又没有和任何人结盟的国家就只有中美两国,德国在拉拢中华的举动很明显,那英法也只有尽可能的去拉拢美国。不管美国会不会答应这样的结盟请求,该做的还是要做。
1938年,12月11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