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蚁贼 > 15 沈阳 Ⅲ

15 沈阳 Ⅲ(2 / 2)

邓舍没满意之色微微凝起眉他思忖了会儿杨万虎性子在哪儿放着呢指望他圆滑不可能。这样也好叫关铎心里有数倘有异样好好掂量。

不过可一不可二这种事儿一次就够了;有道是过犹不及多了的话就成*威。他吩咐“告诉他们下次再有谁去巡视杨万虎不许答话。应酬接迎的活儿一概交给河光秀。”

毕千牛应是见暮色渐深幽幽昏昏他动手点上蜡烛红晕晕的烛光亮了室内。

邓舍伸个懒腰翻开案几上厚厚的粮草解决了其它箭矢等物的补充、各项辎重的分配调集还得一一计算明白。僚官们报来的有数目、计划他做为主官不得不一一核实。

翻了两页看的烦躁。想起当了这个官儿后战略、战术方面的决策关铎鲜有问及;每日价除了伏牍就是锱铢数字。念及在高丽时屠城摧阵旌旗到处、无不披靡麾下千万、何等的心动神驰。

他不由掩卷喟然道“大丈夫当提十万众纵横天下!”

话一出口毕千牛没什么他自己反倒为之一惊。在高丽时他如履薄冰从未感到半分的爽快只觉得十分疲惫;为何突然此时竟产生了这种念头?分明追思向往、以为得意。

难道说他其实并不厌恶实则享受之?享受那杀伐决断、高高之上万人之生死、操诸于一手的快感?又或者说是从什么时候起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毕千牛不知他的心思自顾自叹了口气他虽是辽东人却不喜欢辽阳相比之下他觉得双城更为亲切他问道“将军咱什么时候回去?”

“等打下辽南。”邓舍心不在焉地道。

“真的?”

毕千牛欢喜之色溢于言表听到他欢喜追问邓舍定住神笑了笑道“真的。”他性果断从不在无用上浪费时间。到底厌恶也好享受也罢对他而言对现实来言没什么不同一样的保命求活。与其厌恶着做不如享受着来。

或有言之若只求保命伏首案牍不也一样?要知他自幼从军饱受沙场熏染信奉一刀一枪拼出来的铁与血较之轰轰烈烈、破阵溃围庸庸碌碌、伏首案牍自然不可以道里计。

带十万众纵横天下。

他心想“似乎也不错。”随着地位的上升辽阳红巾的高层他接触的日多没了神秘的面纱诸如潘诚、沙刘二、毛居敬、郑三宝等辈或勇而无谋、或直而无智大多不识一字见识浅陋洪继勋曾说“此辈皆因人成事”当时邓舍不以为然此时看来也不过如此。

不容小觑的只关铎一个权谋心术大有出人之处但对邓舍前来他做出的对应无一例外尽在邓舍与洪继勋在双城时所做出的推测之中。便如滚珠棋盘始终不能出其窠臼也许他真的是只老虎也许他只不过是只纸老虎。

邓舍长身而起带十万众当纵横天下。

远离了兵戈铁马的高丽身处压抑拘束的辽阳形同赋闲的日子里他第一次明确了他人生的追求。刘备曾经长叹髀肉复生;赵王曾问廉颇尚能饭否?就像一时的井喷也许会再有反复但对和刘备、廉颇一样在战乱中长大的他来说最好的选择还有第二个么?

毕千牛高兴劲过去忽然担忧道“将军辽南战毕咱要走关平章肯放么?”

邓舍微微一笑目光转往西墙透过窗子投向深沉的夜色。他喃喃低吟“更说高丽生菜美何如深宫罗裙香?”此事只要成功十个关铎也挡不住他回高丽。

那么会不会成功呢?他和洪继勋有过周密的分析深宫中的那位罗裙绝对不会拒绝他们送上的大礼。也就是说此事十成**。

而在事成之前他计划的很好只需坐视大战趁机浑水摸鱼。要些好处、掳些流民保存自己、充实高丽。然后视情况之变化徐徐而应变之。

总之便如洪继勋提出这个建议时所说“事谐则辽东可望;事不谐亦无损。”

然而事情总在变化中三天后的一个上午关铎紧急召见他。辽西有变世家宝昨夜主动进攻;虽为沙刘二部击退但为保即将到来的大战顺利沈阳方面必须严加提防而双城军马至今尚未到位关铎严命“你即刻传令命郑三宝、陈虎务必三天之内赶到既定位置。不得有失失期者斩!”

他站在堂前地图前以玉如意指点斩钉截铁地道“为防有变盖州之战明日即提前发动!邓帅……”

“末将在。”

“你身为东路军主帅不能只坐辽阳。军令着邓舍引本部五千人即日出城往太子河畔大营驻扎接应东牟山潘美监督沈阳变化。”

邓舍愕然当即领命“誓不辱大人之命。”心想“老关怎就舍得放我出城?”太过奇怪。他非但不喜反暗生警惕。

“且试一试你领军才能希望别叫老夫太过满意。要不然说不的宁冒了双城反叛之险一并卖给纳哈出罢。”关铎心中所想丝毫不露面上。

自对邓舍从新估量他对姚好古的意见斟酌再三他不是固执己见的人虽过于自信能有今天的地位不乏从谏如流。更兼杀伐决断两害相权取其轻要论壮士断腕邓舍远不如他。

颁过命令他去掉面上肃杀笑眯眯道“东牟山潘美素称我军中俊彦再有你小邓揽总指挥辽西有双壁我军中岂无两珠?有你二人老夫放心的很。”

邓舍抱拳慷慨“不敢二珠之喻只求一心为国。”

“好好!”关铎大笑邓舍相陪。两人的笑声传出室外惊动休憩枝头的群鸟扑啦啦的纷纷展翅腾空有向西飞有往北去。

——

连蒙元的龙兴之地也被其一焚而空。

上都为元朝的缔造者忽必烈称帝前修筑主使者为刘秉忠取名开平府是为他的“潜邸”。忽必烈称帝后将开平升为都城定名上都次年又改燕京为中都就此确定了两都制。其中燕京为正都后改名大都;开平为陪都。

修建上都在当时是一件大事留有“上京大山旧传有龙居之”的传说。“相传刘太保迁都时因地有龙池不能干涸乃奏世祖当借地于龙帝从之。是夜三更雷震龙已飞上矣。明日以土筑成基。”

这个传说讲的大约其实是建城时排干积水的这么一个艰巨工程。

又有个传说应该是红巾起后当时人编造的“初元世祖命刘太保筑元京城及开基得一巨穴内有红头虫不知其几万。世祖以问刘曰‘此何祥也?’刘曰‘异日亡天下者乃此物也。’”

2义子。

收养制度是我国古代亲属关系方面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主要出于立嗣的考虑收养对象多为男性以为传宗继祀。此外又从“神不祀非类民不祀非族”等指导思想出发一直遵循着“异姓不养”的原则。

义子分两种一种是法律上继嗣为目的的“嗣子”一种是事实上恩养的“义子”。

按照元朝法律嗣子长大后不归宗的即便其养父后来又生有亲子嗣子也享有和亲子一样的待遇和地位。

当然对立嗣以外的收养关系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也并非完全禁止的。像唐朝法律即规定“其遗弃小儿年三岁以下虽异姓听收养即从其姓。”这主要是基于儒家的仁本思想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

但法律规定往往和现实出入很大早在南宋时期实际就已出现大量收养异姓子的现象。

元时虽对收养人的资格有规定“年及四十无子之人方听养子。”(——收养人必须年过四十的规定仅见元朝。但是此法书只是江浙行省的或许并不通行全国)对被收养人的资格也有规定“听养同宗昭穆相当者为子。如无听养同姓。”

而在现实中除了同姓往往还有以异姓亲属为养子的情况比如以外孙为嗣、以甥为嗣等时人感慨“……婿与甥及外孙为后者何限”。

察罕帖木儿的养子王保保就是他的外甥。本姓王氏“自幼察罕养以为子更名扩廓帖木儿”。

除此之外以异姓为养子的也非常多。比如滁阳蔡氏“三世皆以异姓为后”。

而在元末各路义军首领也一样地广收义子如果说察罕帖木儿养子王保保是为了继嗣的话他们的目的就多为政治考虑。

比如朱元璋先后收义子“凡二十余人”。“太祖立义子保儿、周舍、道舍、柴舍、马儿、金刚奴、也先、买驴、真童、泼儿。后令归宗”。

他收这么多义子不外乎因其兄弟早死缺乏助力故此广收养子以期用家族的关系得其忠诚来为军事、政治服务“太祖于国初以所克城池专用义子作心腹与将官同守。如得镇江用周舍;得宣州用道舍;得徽州用王驸马;得严州用保儿;得婺州用马儿;得处州用柴舍、真童;得衢州用金刚奴、也先;得广信用周舍即沐英也。”

3尚能饭否?

“赵以数困於秦兵……(廉颇时已老迈)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戎马一生的老将期冀再次上阵杀敌)。”<div>

最新小说: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 守夜者(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