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早已进入农耕社会而且深受汉文化影响的越南,目前仍以游牧为主要经济基础的吐蕃显然更加难缠,即使是天下有数的名将郑南臣这次也碰了个头破血流。其实攻略吐蕃的决定早在赵抗出国前就已经作出,但由于难度过大,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尽管如此,郑南臣的西南军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组建的,精选到其中的官兵除了适应雨林环境的那部分以外,剩下的都是专精于山地作战的山地师,一共有四个之多,总兵力超过十万人。尽管如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地方可以复制吐蕃高原上独特的气候与环境,即使这些专门用来进行山地作战的军队也是一样。所以,虽然面对一盘散沙的吐蕃诸部时,宋军的战斗力占据明显优势,一开始就三战三捷,但非战斗减员的数量居然是战死人数的三倍之多!照这样下去,大宋想要拿下吐蕃全境,至少得准备好一百个山地师
“大帅,我今天想到一个办法,不知道您愿不愿听?”,这时一位看上去尚显稚嫩的华服少年走进了帅帐,其儒雅的气质似乎与肃杀的军队气氛有些格格不入。这位少年正是大宋帝国皇帝赵训的第三子赵恢,现在才区区十五岁稚龄。他自小就聪颖过人,父皇赵训在诸子之中对其也最为喜爱,然而他由于早产而先天不足,所以就算随军也只能当当参谋,比不上他大哥的文武双全。但也正因如此,文官们普遍更希望日后由他登基,可惜按照大宋帝国的继承制度,军功是决定继承顺位的最重要因素,这实在对赵恢太不利了。其实比起性格略显冲动的老大,父亲赵训也更看重老三,所以才派他到郑南臣身边当个参谋,一来是蹭点功勋,二来也是想要他向郑南臣多多学习,身体不好也可以做儒将嘛!
看得出郑南臣跟这个孩子相处得也很不错,一看见他进来便露出了笑容,拍了他一掌佯怒道,“你这小子什么都好,就是不知道从哪儿学会的,老喜欢卖关子!”
赵恢并不因为郑南臣语气的随便而生气,郑南臣是现在大宋帝国的第一战将,而且还是两朝元老和事实上的“开国功臣”,他是有这个资格的。赵恢反而非常高兴,要想登上天下第一人的宝座,没有军方的支持是不可能的,赵恢想要积累巨量军功有些先天不足,走感情路线应该是他在这方面打开缺口的唯一途径了。他觊觎储君之位并不是因为他贪恋权力,而是因为他很明白如果没有权力,那么自己的想法便无法付诸实施。与其让不称职的人坐那个位子,不如由自己来当大宋的皇帝,他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而且比自己所有的兄弟都更合适
看到郑南臣已经有些不耐烦,赵恢不敢再岔开话题,便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赵恢的方法其实很多人都用过,但是郑南臣却因为可行性的原因而在一开始就放弃了这个念头,那就是“以夷制夷”,利用吐蕃人来对付吐蕃人。而赵恢明知郑南臣曾经的想法还是再次提出,说明他一定另有高招相配合,郑南臣的好奇心也不觉被吊了起来,在他看来吐蕃各部汉化程度相当低,连找个听得懂汉语的都不容易,再加上崇佛的缘故,想要他们大规模内斗简直比登天还难。
原来赵恢注意到吐蕃人中农奴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不但生活极其贫苦,而且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和安全都不能得到保证,于是赵恢便有了一个想法,似乎可以走下层路线,也许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也说不定。郑南臣听了也觉得似乎可以一试,而赵恢博学多才的优势也得以展现出来,团级以上军官里就他一个会说当地土语,再加上计划也是由他提出,郑南臣便全权将此事交给赵恢来处理。而郑南臣自己则利用这点空闲对已经进入高原的军队进行进一步筛选,只留下那些能够完全适应的士兵,以免继续出现不必要的伤亡。这样一来,宋军兵力一下子萎缩到了一万多人,连一个师的兵力都不到,若赵恢的计策不能奏效,他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逼吐蕃人臣服好了,直接占领或是可控自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赵恢生平第一次主管某事,自然是干劲十足,他下令全军首先对已占领地区的吐蕃人区别对待,没收残余抵抗的那些农奴主所有财产,并分给他们的农奴,但赵恢却没有杀掉那些农奴主,反而将其纵放,这样一来农奴们担心主人回来报复,就算心里不愿也不得不依靠大宋了。这一政策在其后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不过一万多人的宋军在苦寒的高原上竟然越打越多,一年后竟然暴增到十万之众
虽然对吐蕃贵族对农奴们残酷的压迫非常愤慨,而喇嘛中的“活佛”们也有不少劣迹斑斑,但赵恢知道即使是那些农奴,依然有很多人还对他们奉若神明,这种信仰并不是光靠利益驱动就能粉碎的,再加上农奴普遍没怎么受过教育,天生聪明的毕竟是极少数,全靠他们来治理吐蕃很不靠谱。于是赵恢又对吐蕃的上层进行了分化瓦解,原吐蕃各部头人土司之中中只要拥护大宋领导的就尽量予以留用甚至升迁,当然这只是官阶上升,论手中权柄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能和当初的土皇帝相比,但他们见识了大宋如今可怕的实力之后,也只能用这个来自我安慰了。至于那些“活佛”之类的高僧赵恢就更加优待(至少形式上是这样),只要他们不明确鼓动吐蕃牧民反对大宋朝廷,大宋就保证他们的地位财富不受损失。但权力是肯定与他们无缘了,这些家伙的影响力太大,放权的话很容易尾大不掉。
除此之外,赵恢为了免除后患,还将原吐蕃的土地一分为三,将其中有汉人杂居的那一半土地独立建省或是并入相邻省份,这样以后就算吐蕃出问题,危害也要小得多了。而以后大宋会无偿给农奴等下层出身的吐蕃子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随着他们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他们在各级官吏中的比例将越来越高,而民智大开之后,他们将对大宋的解放愈发感激,吐蕃出现反乱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