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历史真相(1 / 2)

 回到临安的第三天,李不伟奉了理宗赵昀之命,去参加一个小型的朝会。自从两年前临安开设了皇家实验室之后,这种小规模的朝会便不定期地举行,参加的人除了一些六部要员与临安府员之外,便是实验室的一些学者了,而朝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向朝庭要钱,以扩大实验室的规模,又或是开设一些新的工厂。但今天这个朝会,参与者却多为兵部与枢密院的人。李不伟刚一进入大厅,便看到厅中的布置与平日大异。

与会者除了兵部与枢密院诸人、六部的要员,还有赵范、赵葵两兄弟、以及沿江制置使赵善湘。李不伟心下了然,今日的这个小朝会,必定是商议北上攻金的策略。他再四下一看,并未见到史弥远的踪影。

其实在此之前,对于这次小型朝会的议题,李不伟已多少猜到了一些,但他却不愿过多地参与到作战计划的讨论中去,而只是一心想在临安的皇家实验室中搞一些研究,也算是当作战争的坚实技术支持了。他甚至心存侥幸地以为,赵昀今日约自己前来的目的,只是为了商讨自己与周依依的大婚一事。然而看此情形,却是事与愿违,毕竟自己的婚事,显然是不需要枢密院与兵部来共同操办的。

朝会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下午,总算有了结果。

其时,大宋的工业虽然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就是这种微乎其微的起步,却让军事力量有了显著的提高。目前,整个大宋军中已装备了直射火炮,各式迫击炮,各式机关弩车,另有数量充足的炮弹与弩矢。在李不伟看来,这些武器装备虽然看似不少,但其总体杀伤威力,却仍不及后世的一场小规模战争。然而眼下是冷兵器时代,任何一方拥有了这些超时代的兵器,既使不至于完胜,也决计不会落败。毕竟敌军要应付这种新式兵器,也没有多少经验。况且南宋的战力本就不弱,否则蒙古兵也不会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得手了。当然,李不伟深深地知道,此事将永远不会再次发生。

时值农历六月底,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李不伟算起来,他来到宋朝也有近三个年头了。对于一个人来说,三年无疑是漫长的,然而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已。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的转变,直到后来的铁器时代,人类竟然用了数千年的时间去研究探索。在整个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若非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三年,在历史教科书中也许会被直接忽略而不加详述。

但话说回来,倘若一个国家倾全国之力要干好一件事情,三年足以改变许多。试想当年秦国,在秦孝公执政初期,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边陲小国,任由其它诸候国欺凌。直到秦国变法之后,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垫定了称霸的基础。一千多年前的秦国都可以做到,当今天下第一富裕的南宋,再加上几百年后的全新技术,又如何能停滞不前呢?

也许是由于历史教材的编排问题,人们谈论起历史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夏朝之后是商,然后是春秋战国,汉、三国时期、晋、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当今的宋朝。李不伟也不例外。在他看来,所谓的历史,无非是某个朝代覆灭,然后另一个全新的朝代诞生,又或是在某个朝代中,遇到一个开明的皇帝,这个皇帝启用了良臣名将,干出了一番丰功伟业。

既然历史就是如此,改朝换代自然也离不开战争了。几乎每个人,在历数各个朝代时,最先想到的便是这个朝代或国家打仗是否厉害。秦灭六国,是因为出了秦始皇,再加上秦军战不畏死、所向披靡的原因;汉灭匈奴,是因为汉武帝铁腕统制、汉军威武;唐朝盛世,是因为唐朝继承了隋朝强大的物质基础,有了李世明这样的一代明主,又有长城作为防线,加上几十万骑兵。但宋朝呢?开国之时,便接手了动乱百多年的烂摊子,又失去了长城防线,而当时的辽国,有先进的农业经济作为基础,有杰出的军事领袖,有一大批杰出的军事政治人才,有完善的国防理念,这些根本不是匈奴或突厥可以相提并论的。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却和当时世界第一的军事强国打成了平手。

也正因为如此,李不伟每天在想着实验室与工厂的同时,也清楚地知道,以短期的目标来看,无论是临时大学的成立,还是皇家实验室的开设,亦或是各家工厂的筹建,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以提高宋朝的军事力量为首任。倘若一个国家的国防出了问题,即使费尽全力大搞建设,其它邻国又岂能让你如愿?

宋朝庭南迁之后,无论皇宫的规模,还是人员的编制,都可以用“袖珍”二字来形容。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宋朝仍是名将忠士辈出,而朝庭也始终惦记着要收复故土。但是,皇家实验室的成立,临安大学的开办,以及全国其它十多所中等学校的成立,并不是人人都赞同的。究其原因,乃是这些机构的设立,必然会牵涉到人事变动,以及资源的重新分配,这多少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赵昀与一干重臣却大力支持皇家实验室与工厂的建设,此事虽然大出李不伟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却又在情理之中。试想,无论朝中大臣还是在野百姓,收复江北的呼声从未停止过,任何一届皇帝或是一朝大臣,都将此事作为首要目标,同时也是流芳百世的大好机会,谁都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汴京城,再一次领略清明上河图中所描述的那种繁华。但是,近百年来风云突变,先是辽国被金国所灭,余众被迫迁往西北,再是蒙古的崛起,使得西夏与西辽先后覆灭。近几年来,金国竟然也要面临灭顶之灾。这一切,竟然全是由于蒙古的发展壮大。

再说早上的小型朝会,虽然参与的人员不多,却定下了几件大事。也就是这个朝会,从此被载入了大宋史册,其议定的结果,也从此改变了整个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命运。这里所说的东亚,是引用李不伟的原话,毕竟后来的这片东方土地,已不叫做亚州了。

北上攻金收复故土,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如今金国的都城南京,正是昔日北宋国都汴京。金国占据几乎整个河南,以及周边的其它地区,北边与东边有黄河与蒙古相隔,南面有淮水与宋对峙,西有潼关天险。虽然蒙古不断攻打金国,但自从去年铁木真死后,蒙古已将重兵放在西边,金国获得了喘息之机。然而在原历史上,这也没能改变金国的命运。金国欲与宋朝联手对抗蒙古,并以唇亡齿寒古训以诫,却未想到在宋朝国内,宋金仍是势不两立,复仇的愤怒延续至今,竟然与蒙古联手灭了金国。

眼下,大宋朝国富兵强,显然不会与蒙古联手灭金了。但金国的求和密信却如历史中记载的那般如期而至。倘若李不伟没有回到南宋,自然不会知道那封国书的内容。但今日郑清之当众念了出来,李不伟也听得一清二楚,金国之意,正是邀宋朝联手对抗蒙古。

昔日宋辽之战,北宋与金国联手灭了辽国,后来金国毁约,北宋灭亡,南宋被赶到了江南。有了前车之鉴,宋朝庭仍未醒悟,再次与蒙古联合灭了金国,但也并未讨得些许便宜。汴京城倒是去了,却是放眼一片狼籍,宋军只待了一段时间,又重新撤回长江以南,而蒙古由于扫清了金国这个障碍,反而更能放手与南宋一搏。

在后人看来,宋朝也许应该听从金国的建议,联手抗蒙。金国不灭,蒙古始终有所顾虑,凭借宋朝强大的物质财富,再遇上一个英明的皇帝,要重现盛世、东山再起也不无可能。然而今非昔比,宋朝将不与任何一个国家结盟。倘若今日的朝会,其决议是联金抗蒙的话,必定会遭后人的非议了。

金与宋的接壤处,多在京西南路与淮南西路,襄阳府就处在这个位置上。要攻打金国,从这两处跨江北上,是最佳的途径。四川制置史于玠,以及建康府都统制孟珙,便是负责此次作战的两路主力。李不伟仔细想来,这与历史中记载的大体相同,只是少了赵氏兄弟的东路跟进而已。至于开战的时间,却是选在了三个月之后,也就是秋末。届时正值农忙季节,金国为了准备应对蒙古的新一次攻击,必定会积粮备战。而江南却刚过了收割期,并无太多的后顾之忧。

其实准备打仗已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一年之前,枢密院已认识到,大宋的军力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收复江北只是迟早的事情。普通的军需品如军粮、马匹等,早就陆续地被调往延江一线。同时,每当一些工厂有了新技术之后,最优先制造的仍是战争急需品,甚至连马蹄铁也使用了全新的材料与工艺,更别说随身短刀或盔甲了。但是,在朝会上正式讨论开战日期,这还是第一次。李不伟自己也有些糊涂,为何皇帝会要自己也参与讨论呢?

整个朝会上,李不伟没说几句,只是在听着别人说话,但他已隐隐地意识到,日后对金开战,自己也会有一份的。

至于为何发起战争,不用多说,收复失地便是最好的理由了。但为何要选在这个时间呢?赵昀与朝中一些重臣深深知道,当今的大宋虽然看似一切顺利,但同时也在酝酿着不可避免的内部矛盾。

铜铁的产量增加了,可以铸造更多铜铁,可以拥有更多的农具。新式水稻的试种成功,以及在十多个试种点的大面积丰收,也将使大宋的粮食产量提升不少。蒸汽机动力设备已在一些矿山与工厂广为使用,依依纺纱机、红袖缝纫机、安安织布机的初步推广,已显现出巨大的生产能力,以至于官办的布匹工厂出现了局部生产过剩的现象。火炮与机关弩的装备,也让宋军的训练与往日大异,甚至连军装也跟着革新。压缩食品与军用医药急救包的改良,更使得军中的人员配置出现了重大变化,以往必不可少的人员编制,如今竟然显得有些多余。最明显的,便是不断开设的各家工厂,由于需要暂时保密的缘故,工厂里的工人多从士兵中选择,又或是由皇亲贵胄举荐自己的子弟进入任职。

所有的这一切,以前从未发生过,也没人知道下一步会是什么样子,只有一些开明的学者已深深地意识到,大宋从此就要改变命运了。但就在这一片繁荣的景象之下,却悄悄地升起一股危机。首先体察到危机的,自然是朝中一些老谋深算的大臣,以及皇帝本人了。

朝庭新举措不断,知情的人却是不多,对于一些地方官员来说,甚至不知道宋军已有了火炮与机关弩。对于大部分百姓而言,虽然多少也听说过一些消息,却根本无法得知实情,只觉得朝庭突然大方起来,以几乎低于成本的价格发放了新的农具,而且还在民间大量召集务农好手到官府任职,而那些任职的农家子弟,却又是一去大半年不返,就连书信也不准与家人交流,已有不少百姓开始议论纷纷以示疑惑。民间流言倒也罢了,最令临安府头痛的是,由于大部分工厂都集中在临安附近,其产出的商品也从多这里发出,不仅西方诸国的商人云集于此,就连国内的小商贩也齐聚临安,而前来参加临安城改建的工匠,更是数不胜数。

朝庭已注意到,这种“先让一个地方富起来”的作法,必将导致国内发展的不平衡。越是富裕的地方,去的人也越多,也更能推动下一步的发展。至于那些穷乡僻壤,却是鲜有人问津。倘若继续如此下去,即使军队装备了再先进的兵器,也难免国内不会乱了套。这种乱,并非一些人顾虑的民间动乱,而是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而导致的经济混乱。同时,朝庭在百姓心中的威信与地位,仍需进一步得到提高与巩固。而那些新技术,倘若再继续保密下去,必定会得不偿失。新技术只有用于民间,并广集思路进行改良,才有其社会基础与继续发展的要基。只要一开战,这些秘密也将不再是秘密了。

若是换作以前,宋朝庭决计没有精力去考虑这种发展大计。然而眼下的情形,已让理宗想得更多了。他不仅要收复江北失地,同时还要顾及到国内的各种民生大计,只有经济与军事共同发展,才是长远之计。既然如此,发起一场战争,乃是缓解各种矛盾的最有效手段。

“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才是硬道理。李卿的这两句话,朕犹如昨日耳闻,时时未能忘记啊。”说此话时,赵昀已回到了自己的书房,看着书房的墙壁不住点头。陪在理宗身边的是李不伟、赵范与赵善湘三人。李不伟这才发觉,不知从何时起,赵昀的书房墙上,竟然挂着一幅宋朝的全国地图。

“皇上,或许到了明年,这幅地图又要变上一变了。”

“是啊……”理宗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眼睛停留在了地图上的某个地方。李不伟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靠近长江的地方,有一大片用红笔描了许多记号的区域。这片区域的正中央,写了一个大大的“金”字。

赵范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皇帝在那里一个人皱眉思索,心中也是感慨万千。这两年,皇上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明白的人都知道,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任由摆布的傀儡,朝庭的实权其实掌握在丞相及一班大臣的手中。然而自从临安大学开办以来,皇帝的势力如日中天,不仅有了自己的得力近臣,而且将以前被贬到地方上的重臣也重新委任。眼下这些人虽然还未成为朝臣,但想必过不了多久,或许就在大军出征之后,朝庭的格局又要发生变化了。不过赵范却没时间考虑这些,因为他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准备,这便是三月后的另一场平叛,平叛的对象,正是山东的李全。

赵善湘忽道:“皇上,臣与李全虽有旧交,却未料到此人竟会公然与朝庭作对。臣请皇上恩准,在孟、于两位将军发兵之日,也同时在建康府备战,痛击李全。”

赵善湘所说的李全,本来一直据在山东,后来与杨妙真合流后重整旗鼓,想独立打出一片地盘来,却屡屡失败,就归附了南宋,队伍不断增大。后蒙古攻金时,李全又归附了蒙古。前些时日,竟然又写信给沿江制置使赵善湘,信中说:“我复归朝庭数年,淮甸宁息,奈何您与二赵兄弟使我为难。我决定亲往盐城,如有不信我李全、嫉恨我之人,如赵知府之辈,可以提兵与我交战。能灭我的,高官厚禄由您给;不能灭我的,便知道我李全的心意了。”

对于李全的事,李不伟多少知道一些,因为他在临安大张旗鼓开办工厂的时候,便提防着江北的动静,更知道在明年的时候,李全将会发兵作乱。同时,在李不伟的记忆中,李全也会写信给赵善湘宣战,甚至信的内容都一模一样,只是没想到此事竟然提前了一年,难道这是蒙古大军有了新的动向,李全也跟着改变了计划?

赵范道:“皇上请放心,我与赵将军定会全心合力,将李全一众彻底击溃,确保孟、于两位将军在西线的战事顺利进行。”

理宗笑而不答。赵善湘忽然笑道:“赵范兄弟,你这便是不明白皇上的心思了。今日朝会上虽然未说得明白,但皇上的用意,我倒猜得一二。李全占据的山东,原是金国的属地。再说得早些,原本就是我大宋的地盘。只恨百年前被金人夺去,又转手让给了蒙古。如今李全既敢向我大宋宣战,多半是有蒙古大军在背后撑腰。虽然蒙古号称有百万骑兵,但多在西边作战。至于江北,蒙古更是投入大量兵力与金国周旋。我大宋若不乘此收复山东,岂非坐失良机?”

赵范恍然大悟,虽然他多少也猜到了一些,但如今听赵善湘亲口讲了出来,更是确信了自己的想法。要知道,虽然各式兵器不断派往军中,各地也在进行一些训练,但大都没有实弹,多是行军布阵的演练。唯一能够不加限制的供应实弹的,便是两淮与沿江的驻军了。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因为沿江与两淮驻军肩负着保卫临安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兵部大力发展海军,而两淮与长江出海口附近又得天然之利,既便于出海作战,又可沿黄河或长江逆流而上进入内陆。这样的一支军队,显然早就成了大宋的精锐之师了。

但就是这样一支精锐之师,却没有参与对金的作战,反而分派到了平叛李全的任务,赵范多少有些想不通,如今听到赵善湘的话,顿时明白过来,原来朝庭真正的意图,乃是要收复整个山东!

想到此处,赵范又转头向李不伟看去,心想李大人最得皇上信任,他必定早已知晓此事,为何以前从未听他透出半点口风呢?

赵善湘也看着李不伟,与赵范兼是一般想法。李不伟笑而不答,其实他也不知如何回答。

最新小说: 裂石响惊弦 混在古代当王爷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