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道:“好,我这就派人去联络诸国,共抗唐国。”</p>
然而还没等他们行动就有新的消息传来,晋国都城建康被攻克,太后、皇帝以及王公大臣被一网打尽。</p>
这也意味着他们又失去了一个盟友,苻坚和王猛加快了行动步伐,必须要在唐国彻底拿下晋国之前完成结盟打造防线。</p>
然而结盟的事情还没开始就遭到了挫折,凉国国主张天锡根本就不相信他们,甚至嘲讽他们连骗人都不会云云。</p>
而代国那边也同样没有给他们好脸色,这很正常,就在一年前秦国才吞并了代国大片领土,两家仇深似海怎么可能结盟。</p>
面对这种情况苻坚、王猛纵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济于事。</p>
不过还好,事情很快就出现了转机。</p>
先是唐国灭燕又灭晋的消息传出,张天锡终于相信了他们的话,有了结盟的打算。</p>
没多久唐国推行新政和土改,并大肆杀戮士族豪强大户,彻底把前凉的一众王公贵族给吓住了。</p>
结盟,必须要结盟。</p>
就连代国那边就产生了动摇,在秦国许诺了诸多好处之后也同意了结盟。</p>
在唐国进行灭晋之战的时候,北方的秦凉代三国组建了抗唐联盟。</p>
唐国的密探可不只是燕晋两国有,十几年的发展几乎任何一个大势力都有他们的人,秦凉代三国自然也不例外。</p>
他们结盟的消息第一时间就被密探送到了文易手上。</p>
当时文易正在接见归降的桓豁、谢安等人,见到情报后失望的道:“苻坚还是选择了我最不希望看到的那条路啊。”</p>
刘猛道:“陛下得天下乃天意也,苻氏不尊天意乃取死之道。”</p>
文易眉头微皱道:“你这是和谁学的歪理邪说,这个世界哪有什么天意?若天真有意那也只能是人意。”</p>
“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我们得天下顺应的乃是民心民意,而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天。”</p>
这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然而他是皇帝说出来没有人敢反对,周围一圈人都默默低下头不知道再想什么。</p>
刘猛羞愧的道:“是,臣下最近读古书有些多,无意中受到侵扰以至于有此不当之言,请陛下治罪。”</p>
文易道:“这人心就像是明镜一般,必须勤拂拭才行,否则必被尘土遮掩。传令下去,全军在训练作战之余一定要加强思想学习。”</p>
“尤其是行政官吏,最容易被腐蚀必须加强学习。我会让吏部、御史台和卫尉司展开明察暗访,若发现有人腐化必严惩不贷。”</p>
“再传令东宁,加紧印刷基础教材,要让每一家每一户都至少有一套基础读物,免费发放到每一家。”</p>
“再从国内抽调识字的年轻人担任教师,每个村都必须有一所小学,开展全民扫盲。”</p>
肖柏山起身道:“是。”</p>
谢安等人都忍不住动容,虽然他们不知道所谓的基础读物是什么东西,但即便是每一户一本也不是个小数目啊。</p>
虽然现在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书籍的价格确实便宜了许多,但也只是相对于手抄书而言,实际上价格也低不到哪去。</p>
首先纸张的造价就不低,其次印刷术也是纯手工印刷成本也不低,再加上世家贵族对知识的垄断。</p>
总之读书从来都和穷人没有关系。</p>
如果放在三年前,文易也不敢保证能在整个天下推行文教,书籍的成本就扛不住。</p>
然而随着蒸汽机的研究日益深入,实用化的机器出现,粉碎机之类的东西已经很常见了,能轻易的把造纸的材料打碎。</p>
而温度计的诞生,也让烘干房有了标准化保障,晾晒纸张也变成了人工烘干,效率提升了几百倍。</p>
南洋那边是热带亚热带气候,雨林众多,造纸的原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种种技术的革新让唐国的纸张造价真正的压低到了白菜价。</p>
印刷术也不例外,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在研究水力印刷技术了。虽然设备还很原始印刷质量也不如人工,但也勉强脱离了手工进入机械印刷阶段。</p>
关键是机器印刷效率更快,每天都是数千套书籍。</p>
至于在古代能不能造出这种机械化设备,根本就不用怀疑。中国史书上记载最早的机械诞生于东汉,借用水力运行。</p>
汉文帝霸陵出土的齿轮虽然不知道是用在哪种机械上面的,但也有力的证明了早在汉初就已经有了相应的机械装置。</p>
再加上王莽时期的青铜卡尺等等设备……只能说千万别把古人想的太蠢。</p>
从生理结构上来说,两千年前的古人和现代人没有任何区别,智商也没有任何差距,缺少的只是两千年的经历和见识。</p>
把一个古人放在二十一世纪,接受现代化教育,那他就是一个现代人。</p>
把一个现代人放在古代,接受古代教育,那他就是一个古代人。</p>
言归正传。</p>
训斥过刘猛,又接连下达了几条指令后,文易才说回正题:“传令给李忠,秦国那边先不用管,守好关隘别让他们出来就行,等我们灭了晋国再西进。”</p>
“是。”</p>
“还有转化投降将士的工作也要加快了,六月份我要见到二十万合格的转化士兵。再从新征服土地征募二十万人,有了这四十万新兵加入足够横扫天下。”</p>
肖柏山道:“陛下,再招募四十万人,我国军队就超过百万规模,是否太多了?且火器数量也不够。”</p>
文易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提醒自己提防新招募的军队,不要让他们接触火器。对于这一点他也不反对,直接说道:</p>
“火器乃国之依仗,岂能随便予人。新招募的军队依然使用冷兵器,主要负责卫戍地方,攻城略地就交给火器军。”</p>
“但也不能完全杜绝新军接触火器,这样会冷了人心。从中选出五万思想可靠的将士,授予他们火器。”</p>
“枢密院建立一套完整的选拔标准,日后凡是通过考核者皆可成为火器军。通不过考核的,就去地方当卫戍军吧。”</p>
倒真不是文易小气多疑什么的,而是枪炮的生产速度真的很慢。唐国能组建四十万火器军,那是近十年积累的结果。</p>
新招募的这五万火器军的兵器,一部分是刚生产出来的,还有一部分依然在生产线上。</p>
不过在座的降臣降将都没有一点意见,反而觉得这才是正常的,甚至还觉得文易有点过于大度了。</p>
火器这种东西怎么可能轻易给没有通过考核的人接触呢,至少也要等天下平定,经过一定学习改造之后方可。</p>
但文易肯重用新军,也让他们安心不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