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从刘备救援徐州开始 > 第四十九章 琅琊伏氏

第四十九章 琅琊伏氏(1 / 2)

 “为何不算上我?”

萧建的话,让刘义逊眼睛一亮。

“从我个人来说,我是不愿意与这么多人为敌的,因为太不划算。可是从整个琅琊国来说,我却有必须发兵的理由。”

老萧是个好官儿啊,刘义逊不是第一次在心里这样想了。

他强烈的谴责了自己藏在最深处的那股优越感,总以为别人都是胆小怕事,没有担当。

往往事到临头才会发现,大家都是两个肩膀挑一个头,真到了该承担责任的时候,谁会弃城而逃呢?

不过还算刘义逊聪明,萧建怕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他也怕。刘备需要做出成绩,但是也不用把所有人都给得罪死。

萧建想了想,明白了刘义逊为什么不让自己向下邳写报捷的文书了。一件剿灭黄巾的事情,分两次报上去,陶谦可能会认为你在自卖自夸,虚报功劳,还不如完成之后,把一份漂亮的成绩交给陶谦看。

刘义逊又叫来田豫,四人商议了一番,很快就确定了目标。琅琊以北的五个县,就是黄巾军这次侵犯的四县,外加刘备所在的诸县。

地方势力都有领头羊,刘备要做的就是敲掉这些人,其余的也成不了什么气候。这些领头羊,除了几股土匪之外,就是地方的豪强郡望。

琅琊郡望很多,北五县以伏氏为最(伏皇后的家族),王氏(琅琊王氏不用多说,后面700年出过九十多位宰相)、诸葛氏的势力次之(葛国后人,迁到诸城以后,才有了诸葛氏)。

刘义逊这一次决定拿伏氏开刀。

如果你看过一档关于中国典籍的综艺节目,就会对《尚书》有所了解。

当初秦始皇焚尽儒家典籍,除了孔府墙壁中所藏的以战国文字写成的古文经书之外,大部分儒家典籍只能靠口耳相传。

西汉建立之后,官府苦寻无果。只能派人到各地搜寻还记得一部分典籍的老人,欲重新恢复儒家典籍。当时伏家的先祖伏生。在齐鲁之间传授《尚书》,名声很大。汉文帝派遣晁错前往伏生处求学《尚书》二十八篇。

但是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看书都有自己的理解,晁错所得的《尚书》完全是伏生口述得来的,伏生有没有增添删改,不得而知。由于他们是用当时汉代的文字书写出来的,所以称之为今文《尚书》,传于天下。

后来西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刘余要拆毁孔子旧宅来扩建他的宫殿,一榔头下去,凿出了用战国文字书写的《尚书》及其他经典。从孔府墙壁中所得的四十六卷58篇,被称之为古文《尚书》。

按理说古文尚书才是正统,但是武帝的时候朝廷发生了巫蛊之祸,孔子后人孔安国献出的典籍只能被藏于国家图书馆,无人传授。今文《尚书》则继续在天下广招学子,发扬光大。

西汉经学家刘歆,就是后来改名刘秀想要沾一沾天命的那个。他在整理古籍的时候非常推崇这部分典籍,后来王莽执政一度开始传授古文《尚书》。像东汉的马融,许慎,郑玄都曾经因为研究古文尚书而闻名。其中郑玄是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择其善者而从之,成就最高。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古文尚书遗失了,但是东晋的时候,忽然又出现了一部新的古文《尚书》,还被隋唐当做国家法定读本,引起广泛争议。

这种今文和古文学者以《尚书》为代表,对儒家典籍的内容、排列次序、对待孔子的态度的质疑辩论,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今古之辩,也叫今古文经之争。

二零零八年,清华在最新出土的战国中期的竹简中发现了真正的古文尚书,并最终确定东晋时的古文《尚书》确系伪造,今古之争告一段落。

话说回来,伏生。两汉之交,伏生的后人伏湛从王莽那里转到光武帝麾下担任尚书,行大司徒事,留京镇守,后来接替邓禹做了大司徒,那是伏家最风光的时候。

伏湛一去,大汉从一流家族迅速衰落至地方豪强。伏完娶了汉桓帝的长公主为妻,伏皇后又嫁给了汉献帝刘协,可以说是中兴了伏家。

刘义逊只觉得这不是近亲结婚吗?汉朝好像有这个传统。

也看得出来,之前是凭能力,现在是狐假虎威,报皇室大腿。伏家在琅琊不能说是无恶不作,但也绝对称不上是良善人家。刘义逊拿他开刀,是一点压力都没有。不会赶尽杀绝,只是按照汉律审判他们的所作所为。

伏家的东武城距离诸城实在太近,卧榻之侧,岂可使他人酣睡,刘义逊可不放心,何况他还有别的意图。

最新小说: 裂石响惊弦 混在古代当王爷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