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陈县令,山庄的生活恢复了往日的节奏。陈县令和刘县尉带走了稻种、土豆和玉米,施平也没太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因为他知道按照宋代朝廷的效率,没有几十年,土豆和玉米根本不可能推广开。
明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万历年之前,红薯、土豆和玉米就已经相继传入了中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还不到四十年。到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
土豆和红薯稍微晚一点,根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载,应该是1562年以前。红薯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传入浙江和福建的。一直到明朝灭亡,这些异域粮食的种植都没有形成规模。最后便宜了清王朝。这些粮食的普及,迎来了一个所谓的康熙盛世。康熙皇帝能够平定三藩,收复了台湾,最后远征准格尔。红薯、土豆和玉米的丰收,其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回归正传,前段时间南阳爆发的瘟疫给仙云山庄带来了充足的劳力。中国的老百姓是纯朴的,尤其懂得感恩。受过施平恩恵的灾民纷纷投靠,成了施家的庄户。古人有古人的智慧,更加懂得生存的法则。逃难的人大部分以前是佃户,家乡没有自己的土地,如今逃难到这里,给谁种田不是种?
仙云山庄这是个很好的选择。庄主是位小神医,心地又善良,至少以后得了病不愁,生命就多了一份保障。加上山庄待遇不错,傻子才不愿意留下。就这样,仙云山庄的人口像吹了气的气球一样,迅速膨胀起来。山庄多了三十余户,四百余口人,仙云山庄都快变成一个小乡镇了。
不过有两户人家的情况有些特殊。萧懿,字志诚,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位读书人。萧懿今年三十六岁,南阳舞阳人,以前的确是位读书人,因为十几年考不上功名,为了供他读书家里搞得家徒四壁。多次落第后,萧懿已经心灰意冷,放弃了科举这条路。为了生计,他只好下海成了商人。
这次大疫,舞阳县也是重灾区。萧懿是个粮商,灾难来临时,因为官府救灾不利,舞阳发生了民乱。在有心人的煽动下,萧家的粮铺被乱民哄抢了一空,临了还放把火给烧了。没了栖身之地,一家人只好跟着南下逃难。
他的父母陆续染病死在了途中,到了新野,萧懿也未能幸免。一家三口奄奄一息时,遇上了施平献出药方,在城门口施药,一家人才幸免于难。萧懿是个感恩的人。身体痊愈后,便带着妻儿投奔了山庄。
施平听说他是读书人后大喜。自从灾民蜂涌而来,山庄便多了很多未成年人,这些孩子大多在十岁以下,正是顽皮的时候。尤其是男孩子,成天不是上房揭瓦,就是下河摸鱼,让人愁的不行。庄中里就施平一个人是读书人,平日里事多,实在没有精力管束他们。萧懿的出现正是时候。
施平立马拍板,开出了每月一贯二足陌,外加一石粮食五斤肉的价格,重金聘请萧懿当任庄中西席先生,教那些顽童识字和算术。施平的原则是有教无类,连山庄中的女孩子都要教。萧懿本就打算报恩,并没有想过特殊的照顾。能当私塾先生本来就是意外,施平给的束修如此丰厚更是让人惊喜。萧懿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另一户人家是涿州官办船场的人,是有军籍的工匠。瘟疫肆虐涿州时,当地驻军发生了兵变。这位老船匠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乘乱宰了平时欺压他的胥吏,抢了库房里十几贯铜钱,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子趁夜逃亡。他们一路南下,想找个地方躲起来。说白了他属于逃犯,抓回去是要砍脑袋的。
这家人历尽艰辛跑到了新野,几千里逃亡,全家奇迹般的没有落下一人。只是盘缠已尽,由于全家都是通缉的逃卒,怕暴露身份又不敢去做工。走投无路下,全家人逃进山中,被饿得奄奄一息。要不是施平打猎时,遇到他们好心收留,这家人早就挂掉了。
很多人以为明朝工匠的待遇差,其实宋朝工匠的境遇更差。宋朝的国营手工业作坊对工匠实行军事化管理,一律住在营房。虽然名义上是雇佣关系,但基本丧失了人身自由。而且劳动强度大,待遇还特别差。不信你看:《宋会要辑稿》记载,工匠逃亡皆因“不堪其苦,往往厌倦工役,将身逃走”。
更为恶劣的是,这些工匠不仅做本职工作,每年还要服劳役,这可是义务的,没有工钱发哦。即使完成本职工作,也不一定也能够拿到工钱。一些官员不只克扣工匠的工资,还经常假公济私,挑选工匠到自己家干私活。瞧瞧,都去干私活了,公家的差怎么交呢?只能保量不保质,凑个数应付检查。
施平对这个时代有些失望。这一年多的亲身经历,算是真正认识了大宋。一句话,宋朝实在没有想象中的可爱!穿越之前,施平眼中的大宋虽然对外积贫积弱,却是百姓安居乐业、朝廷百官乐于效忠的时代。宋朝发展农业的同时,工商业也很发达。随处可见的小摊小贩、各种酒肆商店琳琅满目,都为国家的税收提供了保障。
按照后世网络上的说法,宋朝最大化实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理念。经济水平高度发展,国家gdp远超明清,甚至比盛唐还富足。然而来了以后才知道,真实的情况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底层百姓不仅负担的税收名目繁多,而且每年都要承担沉重的劳役。正是百姓的民脂民膏供养那些士大夫,才有了读书人登朝之后,方能以衣冠文物,文采风流。
施平虽然不是什么呼保义宋江,但也不是个怕事的人。知道这家人的遭遇后,他很同情,不仅收留了这家人,施平还花了笔钱买通书吏梁胜,悄悄的帮船匠重新登记了户籍。为了隐人耳目,梁胜替船匠把祖籍改为了邓州,施平给船匠取了个大名叫赵康安,其妻田三娘。三个儿子分别叫做赵青、赵平和赵乐。这家人从此隐姓埋名,成了仙云山庄正经的客户。
山庄人口多了,也带来了新问题,首先就是如何安置好他们,让这些人在山庄安居乐业。想要安居乐业嘛,首先就是要盖住房,让这些灾民人人有个遮风挡雨的小家。秋收以后,在简老根的带领下,所有的青壮被组织起来,烧砖伐木,搭建房屋。忙忙碌碌了三个月,赶在第一场雪下来之前,总算是让所有人住进了新房。
庄户们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被组织起来抢种冬小麦,这可是大事。仙云山庄虽然获得了丰收,但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人,粮食绝对是不够的。施平已经花了五百多贯采购粮食,保障山庄明年秋收前人人都有饭吃。根据施平的计划,明年山庄首先要做到粮食自给自足。庄户们抢种完冬小麦后,又投入到开垦荒地,挖沟修渠,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工作之中。不管是新来的庄户,还是老庄户,整个冬天都在忙忙碌碌,一天下来,人都累散了架。
这些庄户都是北方人,早习惯了窝冬。如此缓重的体力活,人人都快撑不住了。所幸东家仁义!自从大伙儿进庄后,每个月200文足陌的工钱从不拖欠,食堂里的大锅饭虽然味道不咋地,但绝对管饱。隔三差五还能见到荤腥,因此大家都坚持了下来,盼望着来年生活更好。大家伙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