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着杨峰在墩内,李泽堡和陈方沿着顾董河的两岸走了一圈……
这个时候的顾董河水流不大,河水还不能齐腰,不过作为后世大名鼎鼎的桑干河的一个之流,在山西有这点水量也算不错了,顾董河的河水蜿蜒这向南流去,流经大同镇,然后在一个叫做西安堡的地方汇入桑干河。
沿着河的两岸,一些军户或是民户不久前播种的田地小麦正在出苗。可以看出,河两边耕种的田地还是太少,离河边不远,便是裸露的大片大片干燥的土地。
明朝为了防御瓦拉,设立了九边,这在明朝初期的时候,当时明军战斗力很强,所以朱元璋以及后来的永乐大帝都往九边这些地方迁移了大量人口,不过随着明朝军备的废弛,九边一带大量的田地抛荒,原来那些人不是死的死便是逃的逃,李泽堡和陈方粗略的看了一下,光是顾董河两岸可供开垦的荒地,便是有足足几千亩之多,按照一亩产两百斤小米来计算的话,这几千亩地一年便是能够收获几千石粮食。
李泽堡这也是没有办法,他知道自己以后的地盘会越来越大,人口也会越来越多,光靠买粮食是不行的,先不说以后能不能买到,就是能买到也难免受制于人,所以李泽堡便是采用了一个办法,那便是屯田。
说起屯田,大家都不陌生了,这里也不多说。在李泽堡的计划里,便是先一步开垦顾董河两岸的荒地,然后便是向周围延伸。
其实这些土地土质都算不错,至少用来种小米完全够了,可惜水利失修,灌溉不便,这些原本算是优良的田地都荒芜了。大明北地就是如此,干旱少雨,农事全赖灌溉,有水之处为沃壤,无水之处便为荒漠,对灌溉系统的依赖性极大。
策马沿河而行,可以看到河岸旁一些原本渠池的痕迹,不过这些河渠多年没有疏浚,水流不到,己经多是淤浅废弃了。这使得离河稍远一些的田地无奈荒废,毕竟那种可供灌田的砖石深井不是随随便便人家便可挖制的。
如果官府卫所将这些河渠重新疏濬修理,完全可以让这一带成为良田土地。
不过这只能想想,各地水利失修严重,是眼下整个大明普通存在的情况,朝廷没有这个财力顾及水利的维修,有限的一些经费又被官员们贪污私肥,阳河卫同样也没有这个财力心思,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策马四顾,眼前地势开阔,这是一片多好的土地啊,这让李泽堡不禁想起了,太祖老人家当年抗日,那个时候陕西比自己现在还不如,太祖老人家不是生生的开辟出一个南泥湾了吗?难道自己不行?
沿着顾董河向北向南一些,便是顾家庄,还不是自己的地盘,不过李泽堡相信,那里很快便是会成为自己的地盘了。
这个时候,陈方叫道:“大人,这里是多好的田地啊,如果打些深井,在将顾董河的河水引出来灌溉,我们的粮食便是可以自给自足”
李泽堡点了点头,其实大明朝现在还是鼓励开荒的,就像自己,他一说要开荒,廖宏便是想也没想便是同意了,按照大明律法,开荒出来的土地尽归开荒者所有,待得第二年之后才开始收税,有的地方甚至还会给与一些补助。
不过可惜这些年,大明国库空虚,加上要匪患猖獗,天灾频繁,为了弥补空虚,下面的这些士绅们便是想尽办法的收刮,比如向开垦土地,非但没有补助免税之类的政策,反而在第一年土地还没有收益的时候,便是开始收税,这样眼中的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便造成百姓不愿意开垦荒地。
不过,李泽堡却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要想收刮他,的看他手中的长枪答应不答应。
李泽堡盘算着如何招募军民前来耕种,如果能让这些军民安心下来,屯堡还是很多希望的,历史上卢象升任宣大总督时,大兴屯政,积粟二十万石,崇祯帝谕九边奉以为式,此外还有诸多成功的例子。
中国古代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超乎想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加上每人授以耕牛和几十亩土地,让他们代代相传,足以让很多贫困破产的民众砰然心动了。
再让这些人全部加入军户,保证了粮食来源,同时又保证了兵源,同时还是一个强大有凝聚力的集体,将来一边耕种一边征战,便可以让自己势力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成功复制曹操与明太祖的经历。
李泽堡策马坐在马上,四顾河两岸的土地,心头豪情充溢胸腹,自己的明天,就从这里开始。
……
看过土地后,几人兴奋地回到烽火墩商议屯堡事务,略一提及,便觉得事情繁多,首先屯田需要青壮人口,此外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比如说将来的开荒耕种需要耕牛农具,建堡需要木料青石,还有垦民需要的口粮等。
如果今年可以疏浚修建一些水渠,便要抢着明年春天播种,又需要种子。今年肯定来不及播种冬麦了,只得明年开春种一些高粱、谷子、豆子等。到了明年夏秋再种小麦。
千头万绪,首先需要人口,这也是屯堡开始最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