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穿越架空 > 发迹 > 第二百五十九章 升官

第二百五十九章 升官(1 / 2)

 贵把严启昌一伙骂了个狗血淋头。

没错,勇于进取是好的,为了利益敢于算计也是好的,可是,也得看看算计的是什么人,这些人又都是什么性子。

敢拿那点儿小钱去算计和珅?敢拿海运的事情去烦乾隆?这事儿真要干出来,不说十三行到时百分之九十九要倒霉,就是自己这个向来对十三行庇护有加的巡抚恐怕也要跟着一起吃个大亏。

可是,骂归骂,把严启昌等人赶走之后,何贵却也想不到什么办法能够说服清廷的那些掌权者们去开通海运。只能自己找地方闷头发愁去了

……其实,他还是有些办法劝说朝中那些人同意施行海运法的,可每一个办法的危险性都不低。他如今也是拖家带口,安稳日子过得舒舒服服,自然不愿意去冒险。遭受过那么多的苦难了,也没见得就亡了国,等到了时候还不是重新站起来了?而且,他当官这些年,虽不敢说已经消除了中国遭受那些苦难的可能性,但至少也算是稍稍改变了一下。

还把那越南小鬼子提前报复了一通,另外附带着一伙缅甸人……这些,也该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了。至于以后,他哪管得了那么多。

想想他何某人,当初也不过是个找不到工作的普通人罢了。能有如今的地位,如今的财势,也该知足了。为什么还要去改变什么?人贵在知足,做事。也要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好高骛远。历史的车轮何其巨大?法国大革命不也没变?欧洲正在遭受革命地剧痛,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唉,不想那么多了。想那么多没用,也太烦心,容易滋生负罪感,还是老老实实回家搂老婆睡觉去是正经。

北京!

和珅自然不知道何贵突然间隋性大起。比平时还多出了一股什么事都不愿做的懒散。他手下出去的人多了,什么苏凌阿、吴省钦的不算。光是在中央的就有一大帮。不过。跟何贵这几年轻闲的时间太多,有些变懒不同,整天处理着国家大事,又要跟朝中那些看他不顺眼的权贵官吏们争来斗去,和珅不仅忙,人也越来越精神。

不过,即便如此,正跟乾隆聊地开心的时候突然间被人打断了,他还是十分地不高兴。尤其打断这次谈话地还是王杰跟刘墉这两个死对头,就更加让他不爽了。

可惜。王杰跟刘对他的目光似乎是视而不见,刘墉更是连看也没看他一眼,只是捧着奏折一句一句的朝乾隆读着:

“……皇上,湖北布政使钱沣上了折子,声言如今仅止湖北一省,便有纱厂、布厂共三百余家。每家所雇工人少则十数人,多则数百人。全省从事纺织人数,足有数万之众。各地百姓贪图求利。多有弃稻麦而种棉花者。甚至有的地主还勒令自家佃户尽数改种棉花。官府虽多有规劝。然各地纱厂、布厂依旧不断出现。钱奏言,若长此以往。湖北粮产必然大幅下降,‘湖广熟,天下足’之言恐敢将成为一句传说。是故,钱恳请皇上,禁止各地兴建工厂,以免因利伤农,有坏国本。”

“刘大人,你老了。什么因利伤农,有坏国本?这等片面之词你也好意思拿到皇上面前现眼?”和珅听到刘墉的话后,立即不爽地插嘴说道。

“和中堂,何谓片面?钱沣的奏折之上附有详细的帐目。今年湖北就有好几个县,因为百姓弃稻麦而种棉花,粮产大幅下降。长此以往,必将大大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刘墉并没有看和珅那轻蔑的目光。年近七旬的他已经真正地老了,精力也有不足。吏部尚书的职缺也有些力不从心。可是,近些年来,和珅的气焰一日胜似一日的嚣张,他虽然也想找些人来对抗这个日益强悍的权奸,可满朝上下,能让他放心的不是太老,就是过于年轻,所以,不得已之下,他只能继续霸着这个位子,自己都不知道哪一天会被和珅奏请乾隆给轰下来。可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他一天在朝廷上,就要管一天事儿。

“皇上,臣对刘大人方才所言甚表赞同。我大清以农桑为本,根本若是崩坏,则国势必然衰颓。可自从那奇技淫巧的水力纺纱织布地机械出现之后,到如今不过三五年功夫,天下兴建起的纱厂、布厂竟以千计。进厂务工之人也已有十数万人,且据臣所闻,其中多数竟为女子……皇上,女子当谨守妇道,在家相夫教子,岂能如此抛头露面?据臣所知,近年来,各地就闹出了不少有伤风化之事,都跟女子入厂为工有关,而且女子入厂为工地事情也已经惹得各地有识之士大为不满,还有不少人上书官府,请求朝廷下令禁止啊。”王杰也紧接着刘墉说道。

“哦?竟有此事?和珅,朕怎么不知道这些?”乾隆装模作样地问道。他其实也有些不高兴,和珅刚刚正在向他禀报固伦和孝公主大婚的准备事宜,没想到突然就被王杰跟刘墉给搅断了。可是,不管王杰还是刘,都是多年地老臣,而且也都是一心为国,他总不能明着斥责。所以,只有把话转移到和珅身上。至于刘王两人所说的事情,他倒还真没怎么放在心上。

“皇上。王中堂所言确有其事。可是,事情却并没有他说的那么严重。”和珅朝乾隆拱了拱手,说道:“当初各地纷纷兴建水利纺纱、织布厂子,奴才身为户部尚书,自然注意过。可是,据奴才调查,自全国各地兴建起大大小小的纺纱织布厂子之后。各类布匹的价格就骤然下降了三四成,到如今,比原先更是下降了多达六七成。……皇上您当然知道,百姓所求者,不过温饱而已。自您登基以来,天下太平,盛世安康。我大清又丰饶无比,湖广、江浙一带尽为鱼米之乡。一地熟则天下足。粮产比之往常多出了何止数倍?天下自然不虞有缺。可是。布匹却不同。这东西从丝到线,再到成布……一步步,都要耗费极大地功夫。原先由百姓自己用纺车纺织,一匹布所需耗用的时间可谓长矣,一户百姓,一年之内,大多连自己家中所用都凑不齐。如此,岂非

温?而当时布匹价格之高,百姓中的穷困之家,一年一身新衣……所以。奴才才放任各地兴建纱厂、布厂,盖因此有利于百姓,有利于朝廷!”

“和中堂,你说各地所建的纱厂、布厂有利于百姓?”王杰冷笑:“这可真是笑话。你可知道,那些纱厂、布厂都是建于河边,而河边大多为良田。天下数千家纺织厂子,厂房、库房、院落等等。足足占去了十数万亩良田。这些良田一年所产,可供多少人过活?你身为户部尚书。总不会不知道吧?”

最新小说: 杀破唐 三国重生之我是路人甲 射雕之杨康列传 赤血令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 重生之拿破伦二世 胭脂戏游龙 潇潇雨歇 清朝求生记 永乐架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