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宋阀 > 第五百八十九章 再次议和

第五百八十九章 再次议和(2 / 2)

可很快,徐绍这份乐观就被现实所打破。太上皇虽然禅位于官家,却是被迫无奈,一直以来他都没有放弃对朝政的干预”朝部分大臣也还对他心存妄想。这得怪自己,若是当年清洗耿南仲一党时,下手再狠一些,将这些人统统驱赶出〖〗央,也不会有今日之事!这两年,因为官家的“反抗”他们父子的关系很紧张,照此展下去”难保不会有变!

一念至此,徐绍顾不得许多,低声道:“官家,议和之事,德寿宫是何反应?”

赵谌脸sè一暗,摇头不语。他不说徐绍也能猜到,沉声道:“天子乃国家之元,臣民之君父”当与百官共治天下,于德寿宫,尽孝可也”不必顾虑其他!”

赵谌仍旧沉默,他知道徐绍是为家国天下计”但天下是赵家的天下,皇帝的国事和家事又怎能分得清楚?

徐绍见状,恳切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陛下听臣一句劝,务必提防德寿宫!”

听他把话挑明,赵谌不禁sè变:“太师言下之意……”

徐绍极力压低声音:“太上正当壮年,昔日禅位乃形势所迫,其心何甘?屡屡干涉军政”左右天子,便是为此!官家若不提防”必遭祸害!”

赵谌听得额冒冷汗,目光游离”尽管他知道父亲一再干涉朝政确实不该,可他并没有往这么坏的方面想。如今徐绍提出来,他是越想越惊,越想越怕,喃喃道:“不会,不呢……””

“他日陛下想起臣此番言语,再想见臣,恐怕已没有机会子。”徐绍叹道。

当日,君臣二人商谈许久,徐绍通篇只言国事,无一语涉及sī人,便是皇帝主动问他有没有什么要求,比方对两个儿子徐洪徐良要不要安排,他也说两个儿子若能为官家分忧便用,如若不然,自己还有些家产,后人也不至于饿死。

赵谌很是感动,嘱咐他安心养病后,便带着重重心事回宫。然而当晚子时,徐绍就溘然而逝,噩耗传入禁,赵谌大惊!连夜召集宰执大臣相商,或是真情流1ù,或是笼络人心,赵谌当着重臣的面恸哭,大臣们也莫不感伤。

次日,皇帝亲自驾临徐府致哀,朝廷百官惊闻次相逝世,也都登门祭拜。不光是徐绍的支持者们,便是与他政见不合之人,也不得不承认,徐绍确实是一心为公,于国有劳。如今他身死,这些人也就暂时抛却了敌意,前来尽一份心意。

皇帝与宰执大臣商议之下,认为徐绍国家柱石,功勋卓著,他的死是国家一大损失,宜加厚礼,以慰忠良。赵谌降下明诏,高度评价徐绍一生,赐丧葬之资五十万贯,为其辍朝三日,以示哀悼。又命相朱胜非,亲自为徐绍撰写神道碑,记述生平事迹。并命人火往四川,召徐良至杭州安葬父亲。徐洪因为还在延安,朝廷决定夺情,不必回来。

不久,天子又降诏,追封徐绍为清河郡王,谥襄,葬杭州西子湖畔。据周书谥法记载,经纬天地曰,甲胄有劳曰襄,徐绍作为宰相,辅佐皇帝主持朝政,治理国家,当得上一个“”他又是武臣出身,颇有军功,当得上一个“襄”襄之谥可谓贴切。

徐绍出身行伍,后转阶,一生宦海沉浮,碰上大宋开国一百余年未有之变,时势造英雄,得以施展才华。多年来,在〖〗央,执掌过东西二府,在地方,经略过川陕两地,功劳还是排在第一位的。更兼其人忠孝羊义,勇赴国难,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声望。

他死讯传开,百姓无论男女,皆为之悲。

徐绍一去,他的故旧开始担心这位徐氏大族长一倒,他的子侄们会不会受到影响。然而这种担心纯粹是多余的,徐绍固然是徐家大家长,但他的子侄们也都非泛泛之辈。他的两个儿子和两个侄子都在陕西身居要职,而且几乎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功绩。甚至说得夸张一点,现在川陕两地,就是靠徐家在撑着。

当然,有人伤心,自然就有人高兴。而最高兴的,莫过于太上皇赵桓。徐绍本是他极为倚重的大臣可就是这位心腹之臣,带头将他赶下皇位,他对徐绍是深恨之。如今徐绍一死,他固然觉得出了口气,但更重要的是朝少了一位声威卓著,并手握大权的重臣。他一死,那个朱胜非恐怕也整合不了徐绍这一派的势力,这无疑是有利于赵桓的。徐绍去世,让赵谌消停了一段短暂的时间。可不久,朝大臣便又开始拿“不孝”“议和”两件事情作章,或上奏本,或当君面。而徐绍一走原来追随他的大臣们顿时分裂。一部分继续团结在朱胜非周围,另一部分则转投枢密使许翰。许翰是一个积极抗战派,甚至可以说是jī进抗战派,积蓄力量,准备北伐,就是他提出的。转投他门下的大臣,就是对朱胜非优柔寡断,立场不坚心生不满。拿这次议和来说徐绍许翰是坚决反对,但朱胜非却是持赞同意见。

赵谌察觉到不对头,当初拥立他登位的四个重臣,便是徐绍、朱胜非、许翰、秦桧。如今徐绍身死,秦桧外放剩下这两个若再不合,无疑会影响到他。为了树立朱胜非的权威,他下旨让其身兼两相总领三省,希望这样可以团结朝大臣。

为了平息批评之声,在朱胜非许翰建议下,赵谌按下不满,二月底到三月初,连续三次到德寿宫探望太上皇,每一次去都被父亲拿议和的事烦得没奈何。

赵谌身体本就不好,这些日子就抱着病再经太上皇和朝部分大臣一折腾,竟病倒在netg无法理政。赵桓一见,公然指使大臣将军国要务拿到德寿宫向他汇报,对外宣称说,我身体还好,可以替大哥分担一二。

这事使得朱胜非许翰深感担忧,后者当面向前者提出,你必须学当年徐太师那样,把这些跑德寿宫的人贬出〖〗央去,纵使法不责众,你也要杀鸡儆猴,挑几个带头的下手,万不能姑息。

可朱胜非从稳定出,没有这样干。因为他手里握着行政权力,那些大臣跑到德寿宫向太上皇汇报之后,如果是大事,必须来书门下,在这里拟成诏命对外公布执行。如果是小事,书门下直接就裁夺,往有司办理。只要他不签字盖印,所有件都不具备任何效力。

许翰是个急性子,他认为朱胜非过于仁慈,这么下去要出事。为了防微杜渐,在得到皇帝许可后,他动用枢密使的权力,把禁的内卫部队全部更换,又把杭州行朝的卫戍部队调走,从两渐宣抚使赵点手里征来精兵补缺。他又建议皇帝,让折彦质和何灌两人回朝入觐,这两位军队统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震慑某些人。

可赵谌以时局莫测,大帅岂可擅离为由拒绝了他的建议。明里是担心宋金爆战争,其实他不敢相信折彦质和何灌,这两个人可都是父亲的旧臣心腹。相比之下,他更愿意相信身边的内sì,想起徐绍的提醒,他让沈择掌管禁的内卫禁军,以防不测。

到了三月初,赵谌就解脱了。因为新的金国使团抵达了杭州,金使在受他召见时,遵守礼节,态度和缓,完全跟从前的张通古不是一个路数。而金使提出到议和条件则更让他鼓舞。

宋金仍旧保持伯侄关系,全线休战,宋每年送金岁币,大金归还淮西诸州县于宋。

这说明什么?说明金国不再坚持让宋称臣!说明他赵谌的强硬态度是正确的!说明朝那些还在拿议和全章的人是一群蠢臣!赵谌大喜之下,病也不药而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群臣面前,连多道圣谕,命朱胜非主持宋金和议,仍以徐绍推荐的李若水充计议使,作席谈判代表。金国使团再次入江南,让朝积极抗战派大臣看到了希望。谁说女真人不会妥协让步?看看,这不就软了么?某些人不是说一旦拒绝称臣,就是拒绝议和,拒绝议和就会jī怒金国,使其倾举国之兵来攻么?如今兵在哪呢?主和派大臣一片沉默,灰头土脸。就连赵谌再去德寿宫见太上皇,赵桓也不再提议和之事。

赵谌直感扬眉吐气,这种感觉,可能是他父亲都没有过的。但很快,在正式谈判开始之前,金使又提出了一个条件。说是两国正式就细节展开商谈之前,大金国有一个要求。我大金既然已经承认了硖西是大宋固有信封,那大宋朝廷必须马上命令陕西部队原地不动,停止任何敌对行为,以展现和谈的诚意。金使更提出,由大宋朝廷派出几名官员,再由金国使团内挑选几名官员,联合去陕西,监督此事,因为大金国实在太信不过徐卫了!

最新小说: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 守夜者(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