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见众人满是疑惑神色,解释道:“我的意思是,我军先向东行,如果遇到高丽大军,则立刻折向北边,咱们现在都是骑兵,高丽人应该追不上的。”</p>
“那咱们北边儿这支高丽军队,李先生怎能料定我军北折的时候他们不会在前方堵截?”,伍云召还是有些顾虑,质问道。</p>
“这正是我要说的重点,若靖所料不错,宇文述的大军现在就算还没有兵临平壤城下,也一定是在开赴平壤的半路上了。所以,我想咱们先向东行,再往北折,应该也能很快遇到北路军。再者来说,咱们前方这支高丽军队,一定是高元用来对付宇文述的北路大军的。所以我料定高元不会为了围剿咱们这支无足轻重的部队,而打乱早已做好的部署。”</p>
众人一听,李靖所言确实很有道理,大家又商量一番,最终一致同意部队向平壤方向转移,然后便各自回去准备。</p>
第二天拂晓,罗士信下令部队埋锅造饭,天亮之时大军就开拔向东。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大军整装待发之际,罗士信派去监视敌军动向的斥候突然飞驰而回,向罗士信禀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前面的高丽军队已于昨夜开拔,方向,正东。</p>
… … … … …</p>
此刻,在平壤城西面,战鼓雷动,号角连天,杨义臣部正在组织今天的第三次攻城。</p>
平壤城外的广阔大地上,放眼望去是漫漫无边的紫色海洋,那些是正在攻城的隋军士兵。悍勇的陕州军顶着巨盾,冒着城上如雨点般密集的箭矢一次又一次冲到平壤城下,却一次又一次被高丽守军给逼了回去…</p>
自从那天杨义臣决定速度进兵,陕州军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兵临平壤城下。然而他们这还算是慢的,杨义臣的陕州军赶到平壤的时候,麦铁杖的已经开始在正面攻打平壤。杨义臣毫不示弱,未等营盘扎好,就立刻组织部队攻城。</p>
然而平壤城的坚固程度却让杨义臣,也包括率先攻城的右屯卫大将军麦铁杖,都大吃了一惊。几番强攻下来,隋军除了折损不少人马之外,丝毫未能撼动高丽人的城防。</p>
随后两天,隋军各路人马相继赶到平壤城下,他们在东西北三面轮番不停的攻城,投石机、攻城弩、攻城车、塔楼、云梯、能用的家什都用上了,却依然是拿平壤城毫无办法。即便偶尔有个把勇士攀上平壤城头,也无一例外的会被高丽人给扔下来。战斗,就一直这么僵持着,而隋军官兵,却变得越来越焦躁,疲态渐显。</p>
从汉末开始,平壤城就一直作为高丽的王都,数百年的经营,城防之坚固可想而之。更何况高元对于隋炀帝这次远征早有准备,提前数年就开始加高加固平壤城防,所以现在隋军攻打的这座城池,不算城市规模,单论城防的坚固程度,丝毫不亚于大隋帝国的西都大兴和东都洛阳。</p>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隋军先前一路高歌猛进,凡遇到的高丽军队无不是一打就散,这样就让隋军大部分官兵形成这样一种想法,即高丽人已经成了强弩之末,攻打平壤之战也不会激烈到哪里去。然而事实却与众官兵的想法出现了巨大的反差,连番的战斗造成了不小伤亡,却始终不能撼动平壤城哪怕是一分一毫。</p>
比平壤城墙更坚固的,是守城高丽人的意志。面对超过三十万隋军日夜不停的强攻,平壤城头上的高丽军民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胆怯,反而同仇敌忾、不知疲倦地同攻城隋军连番鏖战。平壤城下是堆积了无数的隋军尸首,城头上的高丽人死伤也不在少数。虽然守城方拥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但隋军的攻城器械杀伤力实在巨大,不说别的,单是那四五百台巨型投石机,每日倾泻到平壤城中的巨石就达上万枚!再加上攻城弩,攻城塔的不停射击,守城的高丽军民伤亡也没比攻城的隋军少多少。</p>
这种消耗战已经持续了五天,就在隋军攻城各部军心疲惫之时,隋军后方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说元帅宇文述不日就会率中军大队赶到。前线各支部队听闻消息顿时欢欣鼓舞,从平壤城最东面的屈突通部到平壤城最西面的杨义臣部,各支人马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攻城大战。</p>
战斗从早晨一直持续到现在,此刻已近黄昏,陕州军先前已经发起过两波冲锋,每次都差一点儿攻上城头,却又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眼看这鸭子就要煮熟了,杨义臣却始终不能吃到嘴里,不甘心啊,城头的高丽守军看起来已经渐渐力有不支,然而他们却始终拿不下这西面城头。杨义臣还真是不信这个邪,难道高丽人真的是铁打的身子?倒要看看他们能在如此高强度的连续战斗中坚持多久。</p>
于是杨义臣下令投石机弩机火力全开,就算连夜攻城,也务必要在宇文述大军赶到之前拿下西城。因为等到宇文述的三十万生力军赶来之后,那第一批攻进平壤的很有可能就是他们,到时候高丽王这个头衔,恐怕真就成了那煮熟的鸭子,飞了。(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