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晔坐下后,便从御案上的皂囊里抽出一份奏章,指着上面的内容说道:“孔相公说国朝大乱之后,人才匮乏,建议朕开恩科,延纳贤才,笼络士心,效力朝廷。
朕觉得这条建议不错,也正有开恩科的打算,士子们无论出身,不看门第,皆可以应诏直言。朕想任命你为策试官,帮朕选些有真才实干的人进来!”
唐朝的考试制度有两种,一曰“常科”,一曰“恩科”。“常科”或称“岁举”,两者并重,合称“科、举”,是士人进身的必由之路。
常科每年定期举行,乡贡州(府)选,最后集中到长安,统一由礼部主试,故也称“礼部试”,主要有六科,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其中尤以“进士”一科最为重要。
与“常科”相比,“制举”与政治的联系更为紧密,“恩科”或称“制举”,是由皇帝委任策试官命试,科目不定,大到国家大政方针,小到朝野一事,均可策问,由被试者答以策文,以供皇帝“亲览”、朝廷参考。制举试天子往往亲临,故又称“廷试”或“殿试”,对策高第,皆可授官。
自宣宗以后,大唐的人才选拔机制被严重破坏,朝廷取士不公,科举形同虚设,朝中要职基本被世家大族把持。
如出身清河崔家的崔昭纬、崔胤;出身河东裴氏的裴澈、裴贽、裴枢;出身京兆韦氏的韦昭度;山东孔氏的孔纬等便是明例。
大量寒门士子报国无门,只能投奔各地藩镇,为他们出谋划策,治理地方,使藩镇日渐离心,实力也日益强大。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落第举子黄巢,因为屡试不中,一怒之下就反了朝廷,给唐王朝的统治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所以当务之急,要广募人才,特别是那些出自寒门的实干派人才,朝廷每多招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士人,就等于少了一个潜在敌人。
李唐三百年,余威还在,只要能给他们一个出路,地方藩镇们是绝对竞争不过朝廷的。
冯扬既是寒门出身,又是皇帝的心腹,做这次恩科的策试官正合适不过。
冯扬听懂了皇帝的意思,他鼓着眼珠道:“老臣定会全力以赴,不负陛下所托。”
李晔应了一声。
“相信先生的能力,这件事就这么办了。”
……
时值初夏,长安的空气渐渐燥热起来,又因为近几年兵灾的破坏,城中显得有些萧条,破败,不少灾民和乞丐,无处居住,只能睡在坊间过道中,好在城中还设有一些粥厂放赈,使他们不至于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