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片刻,叶三认为这里不能久留,还是个死地,不久就会有新的追兵杀过来。于是叫过几名将官,下令让他们各自集结自己本部的人马,形成队列,准备开拔。可拼尽最后一股力气的士兵都无法站立起来了,刚才还如狼似虎的军队转眼之间又成了垂头丧气的疲惫之师,连叶三下令集结都完成的很困难。</p>
叶三无奈,选择了一些精壮的士兵,去传达他的命令,集合调整队伍,忙活了好一阵子,这才勉强形成队列,相互搀扶着行军。可喜的是,叶三已经完全能够指挥这支疲惫之师,耿万里也不知道下落,可能已经死在乱军之中,军队的指挥全完全落入叶三之手。</p>
叶三清点了一下人数,还有三千多人,然后在行军中召集众将,商量行军的方向。众将一致认为该向西,向抚顺关靠拢,脱离危险。至于薛青松那四万人,现在已经自顾不暇。只有叶三持不同的意见:“本官最熟知也先善用的伏击战法,现在苏子河进行了两场大战,我军败退的路线最有可能就是向抚顺关靠拢,也先必然会想得到,如果也先在抚顺关外围设伏,扎个口袋等我们去钻,伺机伏击援兵或败兵,我们从这样一条路回去,等于自寻死路。”</p>
看着渐渐偏西的太阳,众将默然,今晚不知道会在哪里露宿了。现在他们这帮人,除了人,什么都没有,粮草、兵器、弹药、帐篷都损失殆尽,没有任何补给。叶三感觉到薛青松现在也不比他叶三好到哪里去,说不定全军覆没了。手下这些人已经战心全无,只想逃回关内,不宜强迫这样的军队深入敌区再腹背受敌,否则容易引起逃亡和动乱,那时更无法收拾。现在只有见好就收,带领他们先逃命要紧,至于其他,就管不了许多了。于是叶三向西派出斥候,刺探也先军动向,打探抚顺关方向是否有伏兵,同时向抚顺关报告这里的情况,又派出精明识水性的军校考察苏子河的水深,寻找能涉水渡河的地点。按照叶三的想法,向西肯定有伏兵,最终还是要和薛青松部会合才是办法,先摸清苏子河的状况留个后手。</p>
众军在叶三的率领下拖着疲惫的身躯向抚顺关缓缓移动,这里虽然离抚顺关只有一天的路程,但是却布满危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突然杀出的伏兵灭掉。叶三很机警,好久没有动用的灵力在此时此刻无限的延伸,希望能给他带来惊喜。恍惚之间,叶三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大明军队在战后节节败退,他是否还会在大明朝占一席之地?匡扶社稷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更别提自己的仕途了。刚被自己调教上路的朱祁镇是否能顶住也先的攻击和压力,在这时将受到严峻的考验,一荣俱荣,一毁俱毁,一腔心血可能白费,是不是该自己站出来左右时局?叶三不敢再往下想。</p>
夜幕降临,气温开始下降,在荒野中缓缓行军的士兵冻得簌簌发抖,不时有刀枪掉在地上。后面已经不见追兵,可能都被也先调走对付薛青松主力去了,不然的话,几万追兵在屁股后面狂追猛打,他们不被全部搞死才怪。这两天的大战,双方死亡数万人,到处可见战死沙场的尸体,从各种迹象上看,大明精锐军团薛青松部六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p>
叶三的残兵败将离开兵道,进入荒野丛林,躲避被伏击的命运,在如此寒冷的夜晚冻了一夜,更是疲惫不堪,如果此时被也先伏击,那只有等死。他们现在还在抚顺关外的山区活动,做梦都想回到关内,可斥候已经探明,抚顺关外布满伏兵,直接回去那是找死。叶三不敢冒然过去,他在等,等抚顺关派出的救兵,他手里的人马几乎没有了任何战斗力,再打一仗不全军覆没一触即溃才怪。叶三在饥饿寒冷中等了两天,确实等到了消息,可一厢情愿等到的消息却不是他们所盼望的喜讯,现实就是这样无比的残酷,更让叶三雪上加霜。(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