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公三年,宋武氏之族将奉司城须以作乱。十二月,宋公杀母弟须及昭公子,使戴、庄、桓之族攻武氏于司马子伯之馆。”——《左传·文公十八年》。
原本历史上,杵臼登基多年后,被弟弟公子鲍弑杀。作为杵臼的好朋友,武氏和当时的司城联盟,试图诛杀公子鲍,也就是篡位的宋文公,试图要把江山交给法理上的继承人——杵臼的儿子。
这场赌上两个家族,数千口贵族的行动,以武氏本宗被屠戮殆尽,分支逃亡他国而告终。没有办法,毕竟武氏兵少智寡,无异于以卵击石。
然而正是这种不畏刀兵,以弱击强,破家为国,匡扶大义的春秋气节,令公子卬油然产生钦佩之情。公子杵臼的介绍似乎也证实了武氏的家主是个大义凛然的人。
“荡氏是宋国五大家族之一,与华氏、乐氏、鳞氏、向氏比肩。权力的进阶已然甄入极致,地位之高贵难得寸进,除非觊觎国君之位。因而荡氏最关心的节点,莫过于宋室的兴衰与世官的继承。
他们在乎宋国之强弱,只因为小国之君位比大国之卿,如果宋君威武,在泗上诸侯之间,列为巨擘,荡氏之尊则可足以与曹侯、陈侯平起平坐。倘若宋氏衰微,内政不修而逡于祸乱,士卒不养而卑于外辱,荡氏一族便会沦落到与列国士大夫结姻亲而苟图自保的窘境。
世官的问题也很重要。若非六卿之位,安得威权之盛、俸禄之厚,荡氏不出三代,子孙就会泯然国人矣。时下新君治国之策行险,得国之途疑似不正,荡氏心忧国家前途。一旦沦为鱼腩之邦,卿位随之贬值;而新君得国不正,信用府邸旧人,其家宰、家司马、家大夫恐怕有一日取司城而代之。
故而说之不难,但武氏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武氏长久以来,得血脉之尊贵却无朝中之禄米,偏居权力的一隅而尚余精进之阶梯。”
公子杵臼闻及此处,心悦诚服地点点头,附和道:“是了。武氏除了武功在封地楚丘城,担任边邑大夫之职,余者皆碌碌无为。楚丘城四面毗邻山戎,长年累月不胜戎族的骚扰,虽然氏族尚武尚义,众志成城,但总归领地受窘,商路断绝,人丁不兴旺,族人居贫而惴惴不安。”
这些细碎详实的情报,史料上都不曾留页。公子卬也是第一次获悉,他点点头,总结道:“故而,我们的游说若是切中义理与禄位,让武氏既能情感出于义愤而家族得以兴荣,则必然事半功倍。兄长,你且附耳过来……”
……
第二天晚上,宋城城外武氏营帐。
有甲士匆匆给武氏家族的族长报告,说有客来访,点名要见他,但神神秘秘,不具姓名,却自称是族长旧人。
“旧人?”武功忙不迭询问来人相貌,甲士报告说看不见五官,因为被黑布蒙住了脸。来人是两位男子,身形相仿,兄弟相称,其中一人更是稀奇,左手拽着一个哭得梨花带雨、梳着贵妇发髻的女子,右手抱着牙齿都没长全的胖大男婴;男人走得也有些悲戚,跌跌撞撞,黑布露出的两个孔隙,泪眼婆娑。
“快请。”武功摒退左右,帐中相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