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缓缓呼出一口气,下面怎么办?
找借口下车?还是将那个外国人赶出车外?
心念电转间唐宋已经有了决定,且不说那外国人会不会让他们出去,若是整车人就他跟小丫头逃脱大难,那估计就是长了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
既然决定赶人,那一定要以雷霆之势,瞬间将那老外来人带他胸口的东西都扔出去。否则,若是等他反应过来,后果就难料了。谁知道他会不会有瞬间起爆的控制机关。
如此想着,唐宋睁眼看看前面紧闭的车门,还有坐在门边第一个下铺的老外。微一沉思,却将耳朵凑到一边与整个车身浇筑在一起的铁床床框上,倾听感受着整辆车的震动——其实,他是在找那车门震动的节点。
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震动着的,有震动就会有节点。只要找着这样的节点,想要破坏,易如反掌的事。
这并非唐宋凭空想象,而是在老家已经实验了千百次的真理。一棵大树,别人非得要锯子锯上上半天,而他则只需听上半个小时(这个,树本身的震动委实慢了点,而且有风啊什么的干扰,找节点不容易),然后一脚,那树便慢慢开始颤抖,越来越快,最终轰然倒地。虽然时间上未必比拿锯子的人快多少,却无需费什么力气,而且这还是树震动缓慢的原因,要是换个震动快一点的,一两分钟就能搞定,那效率就高了。
其实,唐宋所谓的节点,也就是能引发事物共振以达到并冲破临界点的那一点。当一样事物的震动达到本身临界点的时候,只要施加一点点外力,那便会轰然倒塌了。这也正是为什么火车过桥时会减速,军人过桥时会将原本整齐划一的步伐打乱的原因。
能引发共振并冲破临界点的节点并非固定不动的,它会随着震动的大小幅度以及外界干扰等诸多因素不断变化,所以须得仔细寻找。其实,唐宋即便不将耳朵凑到床框上也能找到节点,不过现在非常时刻,稍有不慎,便全玩完,他不得不谨慎一些。
一分钟后,唐宋叫醒曲飞烟,在她耳边小声说道:
“一会儿有事发生,抓紧扶手!我到前面看看。”
耳朵时刻掌握着车门节点的变化,唐宋悄悄下了床,闭着眼睛往前挪去。
听到声响,老外立刻睁开眼睛,本来还在玩指头的右手也插进口袋,似乎攥紧了什么。
一回头,却见一个十几岁的瞎子摸索着过来,心头悄悄松了口气,手也松了开来。
不过他的眼神却还一直盯着唐宋。
在老外眼中,这瞎子越过他的身体,摸索着抓住铁床的支撑柱,然后一手又往门边摸去——
还在奇怪这瞎子究竟要干嘛时,却见他毫无来由地忽然暴起一脚,正中钢门紧贴转轴的部位——
“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