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和报业的报道,彻底引发了社会的舆论,人们纷纷要求慈善基金爆出自己的账目明细。
慈善基金没人理会舆论的引导,这也引发了社会上对于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
九月二十日的时候,有一家慈善机构声明自己迫于压力,曝光账目,希望柳建设可以不再提这些事情,毕竟都是做慈善的,这么明显的不信任,会让机构内部人员寒心的。
从账目上看,这家慈善机构每一笔钱都花在了应该花的地方。
渐渐的更多的慈善机构都公布了账目明细,账目上都十分完美,没什么漏洞,报纸的风向又开始讨伐柳建设。
‘首富小肚鸡肠,报复慈善机构,令万千慈善人士寒心’
‘清者自清,慈善不是表演,首富敬请自重’
舆论导向的转变,让柳建设名下的企业甚至都蒙受了损失。
九月底的时候,刚开始报道柳建设的记者,又发文了。
‘实地考察,慈善是在做花架子吗?’
经过上一次的错误,让本报记者明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于是本报记者十几天内暗中走访了,包括阳光基金在内的13家慈善基金,结果让人触目惊心。
首先是一家关注孤寡老人的慈善机构,记者根据机构提供的名单,走访了住在王泉村的张淑芬女士,张淑芬现年67岁,无儿无女,一直是基金的帮扶对象,可是张大娘的话是我们没想到的。
“基金的人是来过,说是要帮助我,可是让我和送来的东西拍照后,就把东西又拿走了,这不是骗人嘛,其实我也没想过要他们的帮助,我有手有脚,能股得住自己,还是基金的人说让我帮助顶个人数,我也是好心帮了他们,没想到他们是这样的人。”
送来又拿走,是慈善还是作秀。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东西拍照后拿走,钱拍照后拿走,甚至帮有些村民盖的房子,都是把村民接到别人家里拍的照,这样做慈善,真当所有人都瞎了眼吗。
在这里还要再一次真诚的向柳建设先生道歉,记者走访24家阳光小学,也见到了一些学生,下面有一些采访记录。
“小朋友,你在阳光小学上学多长时间了。”
“2年了。”
“那学校收费吗?”
“不收费,还给钱呢,我上学一个学期,可以得到一百块的奖学金。”
“那你们老师教的好吗?”
“老师好厉害的,听说是大学生,专门来帮助我们学习的。”
这段对话引起了记者对于老师的好奇,于是找到一名在职两年的阳光小学老师路晨。
“老师你好,你是那个大学毕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