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一百五十七章 作弊那点事

第一百五十七章 作弊那点事(2 / 2)

“若有真才实学,自会金榜题名。”</p>

董伦回道。</p>

朱允炆想了想,说道:“历来恩科,总免不了作弊手段,可有什么方法,免得选才不实。”</p>

作弊这个问题,自古便有。</p>

依靠作弊考出来的“优等生”,往往都是带水分的。</p>

唐高宗注意到了这一点,准备挤一挤水分,开创了殿试。</p>

只不过唐高宗终究还是力气不够大,挤水分不太勤快,有一次没一次的,总没个定数。</p>

真正勤快的,当属武则天。</p>

小武一看,好啊,作弊问题这么严重,以致于“选部送人都不实”,加上老公不给力,那就自己来干吧。</p>

亲自问策,一连问几天,有没有本事,考验下便知道了。</p>

虽然殿试的发明权归属于唐高宗,但真正将殿试定下来,并沿袭至后代的,还是小武。</p>

小武能当上女皇,可不是一点两点的聪明,为了防止科考舞弊,小武天才地开创了“糊名止弊”,即凡试卷,全部将姓名、籍贯糊上。</p>

好了,哪怕你买通了阅卷官,也没人知道哪个是你的试卷,看不清楚名字嘛,那时候的阅卷官又都没有X光,也没修炼透视-眼,总不可能知道这是谁的卷子吧。</p>

万一搞错了,收</p>

了李家的钱,你把好处给了张家,那李家恐怕是不会高兴的,张家也不会领情。</p>

“糊名止弊”可以说是科举史上的伟大杰作,让科考更为客观、公正。</p>

在宋代,糊名更是常事,王安石在《送陈谔》的诗词中有一句是“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誊书今故密”,便是赞誉糊名止弊之策。</p>

不过这个时候,为了避免认出字迹,还需要重写抄写一遍答卷,交付审阅。</p>

可是只靠着糊名止弊的方式,也只能是防止阅卷官与考生勾结,还无法避免考生考试过程中的作弊。</p>

看看古代人的作弊手段,再回头对比下自己,只能说,你用过的,都是古人玩剩下的招式。</p>

考生作弊手段一,带小抄。</p>

这是第一大手段,估计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把四书五经,以“微刻”的技艺写在小本子上,最好是巴掌大,越小越好,藏起来容易。</p>

谁能想象,无名指长,无名指与小拇指宽的小抄里,竟然能容纳《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四本书所有文字!</p>

就这么小的书,不戴个放大镜,你都看不清楚字,可人家不仅带了,还能看清楚,服不服……</p>

将小抄记在手心、衣服、纸条、蜡烛上的,人家早就用过了。</p>

带小抄,终归是不自信的表现,多少也可以理解,那么多字,都不是天才,做不到滚瓜烂熟,抄几句也没啥。</p>

可第二种手段,就有些厉害了,那就是找“枪手”,也就是替考。</p>

古代没“枪手”一说,但也起了个差不多的名字,叫做““枪替”。</p>

轮到你考试了,你没自信,给我好处,我给你考试,到时候我拿钱,你拿名,双赢啊。</p>

说到替考,就不能不提写出“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温庭筠,这才是真正的替考界绝顶高手。</p>

后代替考的,能替几次?</p>

一次,两次,顶破天,也就替考四五次吧。</p>

可人家温庭筠,可是保持着八次替考的记录,外号“温八叉”。</p>

用大文豪当枪手……</p>

唐代果然是开放。</p>

替考风险高,加上枪手这年头也不好找,能考上的都当官了,不敢冒险。</p>

考不上的,你找他也没用啊。</p>

古人绞尽脑汁,发挥积极主动性,又研究出了另一种替考,那就是“龙门试卷”,说到底,这就是一份阴阳合同……</p>

最新小说: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