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七百三十八章 漕运与海运并行(一更)

第七百三十八章 漕运与海运并行(一更)(2 / 2)

夏元吉看了看左右两个篮子,发现里面都有鸡蛋,开口问:“为何不把鸡蛋放在一起?”</p>

老妪揉了揉腰,笑呵呵地回:“看这位说的,老百姓谁不知道,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万一失了手,至少还能保住半篮子鸡蛋不是?”</p>

朱允炆眼神一亮,站起身来,严肃地说:“看吧,连乡间百姓都知道的道理,你们却不知道。”</p>

宋礼、夏元吉汗颜不已。</p>

朱允炆的意思很明显,运粮就是鸡蛋,河运是一个篮子,海运也是一个篮子,挑着鸡蛋走,就需要分河运与海运,而不是只选一个篮子。</p>

“全买了吧。”</p>

朱允炆吩咐刘长阁。</p>

老妪帮助了自己,帮她一把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老妪高兴地感激着,见刘长阁大气,便将篮子也送给了刘长阁,扛着扁担走了。</p>

朱允炆瞥了一眼宋礼、夏元吉,一脸严肃地说:“海运是有诸多风险与问题,但诸位也要看清楚,郑和一下南洋,一下西洋,纵横万里海波而归!大明有能力征服大海,就没能力走近海运粮吗?”</p>

“海运风波多,风险大,这些是事实,但你们有没有想过,漕运也有诸多问题,若朝廷全赖漕运,禁绝海运,他日黄河泛滥决堤或改道,大运河一时无法畅通,如何保障北面粮食安全?临时启用海运,又能补救多少?”</p>

“河运是重要,海运也绝不能荒废。朕知道你们认为海运耗费大,劳民伤财,但海运成本几多,河运成本几多,两者到底孰多,还需用数学计算之后方得结果。要知前元初期,全赖海运,如此多舟船往来南北,损失又有多少?因几起事故而禁海运,这与因噎废食有何区别?”</p>

宋礼低头表示:“皇上所虑深远,是臣考虑不周。”</p>

夏元吉听闻沉思,也改了主张,附议:“虑及长远,是应河海兼运为最佳。”</p>

朱允炆背负双手,仰头看天,沉声:“海运必须抓,不能放,大明还不习惯于海权,那就由朕开始吧!你们要记住,大明版图可不只是陆地,大海也是!我们的大海,我们不用,别人就会来抢着用!当我们失去大海的时候,敌人也就到家门口了。”</p>

夏元吉、杨士奇等人有些疑惑,不知道朱允炆所说的敌人是谁,但可以从他的话语中听清楚,大海是大明的,自己家里的海,不能让给别人!</p>

那就用吧,海运持续了三十多年,虽然有过几起事故,但确实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节省了不少民力。</p>

朱允炆清楚历史,明代中后期关于再开海运的争论并没有停止过,可惜强如张居正那样的人物,都无法对抗漕运利益集体,不得不选择屈从。</p>

漕运的黑暗与压榨远超宋礼等人想象,其中设置的费用名目更是多如羊毛,像是什么过闸过淮费、催儧费、剥浅费、屯官费、仓储费等等,这一笔笔钱都不是朝廷规定的,自然也不会进入朝廷口袋。</p>

如此庞大的利益,自然是按照官职高低,层层分配,乃至于出现了伍长“鲜衣怒马,酒楼歌馆,举百万金钱荡而化为灰烬”的场景,而被压榨的,永远是百姓!</p>

不用民力,转用水师,可以解决这一重问题,谁要是敢乱收水师的钱,解释清楚还好,解释不清楚,这群兵也不是不会打架的,揍几个人很正常,加上水师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不归文官所管,有了问题,也可以直接弹劾,不会被文官压制,连声音都传不出去。</p>

当然,水师是主力,民船运粮也是需要大力支持的,在哪里设置粮仓,如何管理民船运输,相应费用如何收取,这些细节都需要仔细厘清。</p>

“大运河事关国本,马虎不得,工部、户部与地方布政使协调,商议管理之法。另外,知会英烈商会、晋商商会等主要人员,让其就大运河管理提出建议,确定法令时,务必深思熟虑。”</p>

朱允炆指示。</p>

宋礼、夏元吉等人都有些吃惊,让商人参与法令制定之中,这在大明是第一份。</p>

“皇上,商人如何……”</p>

宋礼连忙劝说。</p>

朱允炆摆了摆手,打断了宋礼:“大运河中除了朝廷漕船外,来往的船只多是商船,不找他们问问建议,指望户部、工部拍脑袋想办法,合适吗?”</p>

“可若是商人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定会干扰朝廷法令……”</p>

宋礼皱眉。</p>

朱允炆严肃地看着宋礼,说:“商人如何提出建议,那是他们的事,要不要用他们的建议,是朝廷的事。朕只是希望你们有个参照,明白商人的关切点在哪里,也能更好约束、管理商人,确保大运河是一条为民为国的河,而不是充斥着中饱私囊,官商勾结!”</p>

夏元吉与杨士奇对视了一眼,两人都清楚,无论朱允炆说的理由多正当,商人的地位确确实实提升了。</p>

最新小说: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 挽天倾:从秦二世开始 超神学院之少年至尊 大宋医相免费阅读 守夜者(套装共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