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吧小说频道 > 科幻灵异 > 家天下 > 南朝奇人陆法和(二)

南朝奇人陆法和(二)(1 / 2)

 五,应验</p>

“反了,侯景真的反了!”</p>

太清二年十月,朱元英一头冲进陆法和在清溪山的茅庵。</p>

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十日,侯景据南豫州首府寿春叛乱。九月二十五日,侯景声言狞猎,率军南下,先占据谯州,接着攻下历阳。</p>

十月十三,萧衍派宁远将军王质领军三千沿江防守。</p>

十月二十二,在萧衍侄子萧正德的帮助下,侯景率八千部众渡江。王质不战而退,名将陈庆之之子陈昕被俘。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往各处军镇。</p>

此时陆法和正在清溪山传道。于山中结草庵居住。朱元英在确证消息后,紧赶慢赶跑去报信。其实陆法和早已知道。</p>

去年(太清元年,也即中大同二年。此年梁朝改元一次)侯景背叛后,东魏权臣高欢的儿子、年轻的高澄处置得宜。他先封锁父亲的死讯,等到切实掌控了军政大权,这才发布消息。然后发兵进剿。但是侯景人虽狂妄,手底下却有硬货。东魏军想要一口将之吃下,反而连吃了几个大亏。其后在名将慕容绍宗主持下,东魏军稳扎稳打。侯景慢慢不支。毕竟他以一隅之力对抗一国,打消耗战是不会有便宜的。再加上带的是叛军,军心本不稳固。开头侯景骗他们北方的家属都已被杀,勉强稳住军心。后来情况不妙,对方也适时展开政治攻势,大家的家属全都安好,只要及时反正那就既往不咎。人心一散,局势顿时不可挽救。</p>

梁朝的援军也打了败仗,自顾不暇。侯景只得收拾败军仓皇南逃。逃到梁朝南豫州地界,有个梁奸刘神茂主动找上门去,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以河南王身份骗开州城占据此地。侯景只剩七八百残兵,心想与其入京城讨冷饭吃,当然不如占块地盘做土皇帝。于是两人合作,以哄骗方式占据了寿阳。萧衍要是脑子清楚,对这种迹近谋反的行为本该严加惩处。当时接纳侯景,朝中反对者众多。但萧衍既自负又贪便宜,指望借侯景之力对付东魏。此时侯景兵败,已无利用价值,又有这种严重违法行为,等于自己给萧衍制造治罪的借口。可萧衍年老昏瞀,政治智商衰退成了负数。不但不治罪,反而就地封侯景为南豫州牧,将地盘合法赠予。侯景在此渐渐恢复元气,后来见梁朝与东魏眉来眼去,似乎有对自己不利的的倾向,侯景当机立断,于八月抢先出兵向南攻击。</p>

朱元英见陆法和料事如神,侯景果然谋反,而且凭乌合之众连下数城,俘斩名将多员,此时居然渡江攻击建康,心中既激动又不安。报告了消息后,他连连追问陆法和此事会如何发展。到底是侯景兵败被杀,成为南朝政界一个笑话。还是首都建康会被此枭攻占,让南朝沦入灭之灾?</p>

这种论断倒是不好轻下。陆法和始终笑而不语。受逼不过的时候,才轻描淡写的道:“攻没攻下有差别吗?咱们只要做好准备,等时机成熟出兵征讨就是。摘果子要等成熟时节。灭亡侯景也要等他恶贯满盈。把握全局,勿问细节。”</p>

</p>

这种见解令朱元英大为叹服。本来魏晋时代出产名士,名士的言谈处事都是潇洒不羁,重意不重形的。魏朝王粲好驴叫,死后魏文帝亲率众臣学驴叫送行。东吴诸葛谨脸形很长,孙权为作弄他,有一天弄来一头驴,在脸上写了“诸葛谨”三个字。朝臣看了全都大笑。不料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人鬼大,拿笔在驴脸上加了“之驴”两个字,二话不将驴拉回家去。令孙二哥损失了一头驴。晋武帝司马炎儿子出生,大喜之下赏赐群臣,一老古板认为无功不可受禄,司马炎大笑我生儿子怎能让你出力!东晋王子猷(王徽之)住在山阴(绍兴),一夜下了大雪,他突然想去拜访戴安道,于是连夜乘船前往。戴安道住在剡县(嵊州),两地相隔八十里。等船到目的地已经天亮。王子猷突然发觉兴趣已在路上丧失,也不敲门就原船回去。所谓乘兴而来,兴尽便止。以上就是名士的风度。</p>

可惜这时已是南北朝,名士风流早已被雨打风吹去。朱元英虽然也是大姓子弟,为人却是庸俗不堪。他的宗族还在建康,实在牵挂他们的安危,于是很没品的追问不休。这种情形有象笔者时候看电影,常常见到某种观众追问旁人“后来怎样?”“这个是好人坏人?”“主角最后是活是死?”这种观众很令人讨厌。陆法和也是这样认为。但他知道不给个答案很难脱身,最后只得拿出江湖术士的语法逻辑,斩钉截铁的答道:“攻下了……也等于没攻下!”这才算把朱元英镇住。</p>

而事实上,这种语法是古今中外普遍通行的“神示语”。妙就妙在模棱两可,看似下了结论,其实诡诈得很。街头算命者常用的“父在母先亡”就是典型例子(没看懂的请努力尝试多种断句法,直到理解其中两种含意。若是始终领悟不过来,建议以头撞墙三次,回来再看)。除非遇上存心砸场的,凡来求教的其实内心都有见解或者倾向(可能深藏于潜意识中,自己不太容易发觉)。这种语法是一种潜意识投射工具(相当于心理学上的墨迹测试法)。想找权威解决疑难的,便能以之发现权威。内心很担忧某件事的,便能从中找到忧患。极希望某事有良好结果的,便能从中发现美好。主持者只要细心观察,自能发现求教者的内心隐秘。于是对症下药,自然人人信服。</p>

简而言之,大众最信奉既指出真实的问题、又合乎自己预期的预言。他们通常不能区分“给出安慰”和“给出指导”的差异。就象后世在广东混,只要见男人就称靓仔,见女人就称靓妹,不分男女都祝他(她)大发横财,广东人就会认为此人“很会话”是一样的道理。</p>

话归正传,朱元英从陆大师的指示中找到安慰,又听取了若干指示,便带着收获返回江陵。</p>

六,祸根</p>

南北朝时期军事上北强南弱。但北魏末年朝局动荡,分裂为东西魏后,实力大大消减。这本是南朝开疆拓土的大好时机,但是梁帝萧衍又都做了些什么呢?</p>

萧衍出身士族,学问渊博,情趣高雅。也有胆略和将才。少年时期领军打了不少胜仗。后来从襄阳起兵,杀了众叛亲离的齐末帝(东昏侯)萧宝卷,随即篡齐建梁。萧衍是贵族执政的典型。既有家世学问,又有从政经验。起初将梁国治理得不错。又恰好遇上北朝大削弱,边境上烦心事并不太多。</p>

人生到了萧衍的境界,唯一目标除了成佛成仙就是长生不死。萧衍不负众望的选择了其中之一,即信仰佛教。本来这不是什么大事,但萧衍在文化上秉承名士和帝王的两大恶劣因子,结果走上一条不归之路。</p>

佛教以八识百法建立心物一元的世界模型,其宇宙观、人生观宏丽精深。以萧衍的知识和情趣,被吸引是很自然的。但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喜欢是一回事,信奉又是一回事。萧衍根本放不下物质世界的诱惑,也澄清不了名士派头的流毒,他的信仰佛教,不过是拣取自己喜欢的部分接受。即使是这种部分接受,仔细推究也是大成问题的。</p>

他的信佛如何信法?一是大造佛寺,敬礼僧人,大量度人出家。二是持守戒律,过午不食,也不吃肉。从五十岁开始还戒了色。三是为守杀生戒,对罪犯极为宽容,最怕判人重罪,于是皇亲国戚、流氓恶棍都托了他的福,而守法百姓就倒了八辈子血霉。恶劣例子非常多,随便举一个,他的儿子萧纶派杀手杀了大臣,事情查出来,老头子暴怒两天,处理方法是把人放了。为什么不肯从重处理呢?因为他信佛嘛,怕判人重罪对自己有不利果报。反之宽容就会带来善报。可惜这不过是一厢情愿。须知放纵罪犯等于自己犯罪,这根本不是在造福,而是在造孽!</p>

这种拼命祈福的行为发展到极致,终于某一天,萧大皇帝舍身入寺,表示不做皇帝,要做和尚。这下群臣都急了。大家左劝右劝,讨价还价,最后花巨款把他从佛寺里“赎回”,继续做他的皇帝。这种超级行为艺术,换一个非名士出身者是很难演得精彩的。其实他哪是真想出家,无非用这种行为来“佞佛”(讨好佛),以之乞求佛的保佑。其信佛格调之低下,已经跟不识字的愚夫愚妇趋同。这种信佛,根本就是叶公好龙。怪不得天竺高僧达摩和本土的傅大士都跟他话不投机。</p>

解析起来,这是一种典型中国病,即认知上的纯主观性以及行为的高度趋利性。换种浅白的表达法,可以萧衍根本不是在信佛,他是在跟佛做生意。他利用皇帝的资源,用行政手段讨好一下佛,为自己换取来生富贵,这种轻松的好事当然要抢着做。至于别的难度高的,太为难自己的,那就“王顾左右而言他”。西方哲人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萧衍不想感知的部分,当然全都不存在。</p>

于是这么信佛的一个皇帝,却留不住东来传法的达摩大师,任他一苇渡江北上开派。江东的傅大士学理高深又兼手段灵活,亲身示范居士也可以修行深湛佛法。然而萧衍对他那套不感兴趣。潜意识里,他或许在:“我堂堂皇帝信佛,自然有我简单省力的方式,都学你们这种乡下俗人,那皇帝还值个屁钱了!”</p>

帝王意识与文人主观思维的结合,不但在信佛一事上偏差很大,事实上早在之前治国治家上,问题就已暴露无余。萧衍登基后,对皇族大力提拔,诸子各领重兵镇守一方。行为上高度放任,几乎可以是怎么胡来都不会有事。残虐百姓?没事。擅杀大臣?没事。贪污**,荒淫废政?那更是不值一提。甚至不认他这个老爹,叛国投魏……那也没事!</p>

这样的宽容,效果如何?</p>

二儿子萧综死活认为自己是野种,一门心思造反叛乱,而且至死不悔。大女儿跟叔叔萧宏通奸,谋划干掉老爹让萧宏上位。侄子萧正德跟侯景合作,私下派船助其渡江南下。等到侯景兵围台城,各地手握重兵的皇子没一个积极救援。私底下全都希望老头子和太子被杀,好让自己有称帝的机会。</p>

总而言之,家教是彻底的失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萧衍虽然博学,逻辑思维能力却极为低下。他不知道“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的道理。更不知道言传不如身教,主观意愿和空洞教完全抵不上子女对自己行为的揣摩领会。</p>

比如,建国初对功臣的苛薄,是一种自私寡恩的身教。拒谏饰非,听不得半句逆耳之言,这是唯我独尊的身教。弟弟萧宏军事政治无一才干,屡犯大错却胆大包天想杀萧衍,还跟侄女**私通。这样的人物,萧衍却一再宽纵,甚至见其贪污**而大表赞赏。因为才能差,威胁就。而一旦努力谋财,谋反的心思就更加弱了。与之相反,太子萧统有才有德,政治威望不断高涨,马上引起萧衍猜忌。萧衍就借“腊鹅案”对萧统进行敲打,弄得萧统一直到死都心中惶惶。后来因伤早死,病情恶化之快恐怕就有心态恶劣的原因。这更是一种宽严两误、充分暴露虚伪阴暗面目的身教。</p>

如此种种,子女们完全看在眼里。再加萧衍无原则的宽纵,结合起来效果“惊人”。现代有教育学家指出,父母对子女不当行为的宽纵,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使其养成劣习。另一方面却是对父母的深度鄙视。后一条有出乎意料。事实上孩子自有其价值判断体系。潜意识中他们十分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父母以溺爱的方式“贿赂”他们,换取的事实上只有鄙视和不尊重。所以溺爱子女的父母惊人雷同的发现,自己在子女面前越来越没威信。百分之百的纵容只能换回百分之百的悖逆。萧衍如明白此,就该知道佞佛的行为多么可笑!</p>

最新小说: 末世多子多福:美女太多安全屋都装不下了! 奈奥斯特奥特曼 四合院我何雨柱是厨神 开局我变身刑天铠甲英雄救美 人在原神,开局拯救五夜叉 我做天师十五年 末世宅男的幸福生活 末世:我靠神级掠夺,打造女神军团 玄学:女修穿成极品老太独自美丽 原神:自来也的提瓦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