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劝谏失败(1 / 2)

 安禄山兵锋直抵洛阳的消息,很快传到岐州。

这些日子,杨错过得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有和政郡主在身边为伴,日子过得舒坦。

忧的是为朝廷大局担心,安禄山兵马已经抵达了洛阳。

和政郡主皱眉道:“夫君,安禄山虽然进军洛阳。一是封常清骁勇善战,二是安禄山兵马远道而来已经疲惫。如果这时交锋,应该没问题。”

杨错披着长衣,在灯下看着地图,淡淡道:“这只是表象,安禄山虽然疲惫,但是麾下百战精锐,异常骁勇。而封常清招募的兵马都是业余,不能抵挡啊。”

“那该怎么办?”

“为今之计,只有死守潼关才是上策。”杨错当场写了一封信交给和政郡主,“带回去给太子,就知道怎么做了。”

和政郡主小心收下,郑重的点头。

事实上,也和杨错猜测的大差不差。

封常清与安禄山交战于上东门,大败而还。再战都亭驿,还是不胜。退守宣仁门,还是失败。封常清迫不得已只能伐木阻塞道路,率领残兵败将往西到陕郡投奔高仙芝。

从此洛阳再也没有防守的力量,原守将毕思琛和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洛阳留守李憕对在洛阳的御史中丞卢奕道:“我等皆是国家之臣,当死战报国。”于是率领残兵与叛军交战。

但是此时洛阳已经是风声鹤唳,唐军兵无战心。李憕和卢奕很快被擒住,解送至安禄山前。

安禄山问道:“汝等可愿意降我?”

李憕直言道:“我侍奉陛下,与尔同朝,岂能降贼。大丈夫死则死矣,何须多言。”

安禄山又问卢奕。卢奕不答,然而眼神已经说明一切。安禄山于是将他们斩首于东门,并且派人将二公及蒋清的首级送往河北,以此恫吓唐军其他官吏。

二公事迹后来收录于《忠义传》,流传于世。唯一可惜的事情是,忠烈千秋的卢奕,却有一个奸相儿子叫卢杞。

安禄山杀了二公后,遂任命张万顷担任河南尹,镇守洛阳。本来安禄山想劫掠洛阳,却被张万顷出言制止。

张万顷道:“公欲取天下,以洛阳为都,则需要庇护一方生灵。从来没听说过,皇帝会劫掠自己的国都。”

安禄山听了,于是放弃这个想法。

且说在安禄山整理洛阳事务的时候,封常清引败军逃到陕郡高仙芝麾下。此时的陕郡已经是风声鹤唳,当地官吏百姓无不逃遁。

封常清说服高仙芝道:“反贼势大,兵锋正盛,不可力敌也。潼关据有天险,易守难攻,且没有大将镇守。如果叛军攻克潼关,则长安危矣。不如我们放弃陕郡,进驻潼关。”

高仙芝深以为然,一面遣使告知洛阳战况,一面领兵退守潼关。

安禄山的大将崔乾佑立刻跟上,夺占陕郡等地,进而攻打潼关。

高仙芝和封常清领兵据守,击败崔乾佑。

这个时候,安禄山没有心思西进。他开始筹备在洛阳的登基事宜,叛军的攻势暂时缓解。

封常清的连战连败,高仙芝的退守潼关,洛阳的沦陷,河北没有义士的悲痛(当时颜真卿的献捷还没到长安),令玄宗心情沮丧到了极点。

面对汹涌的贼情,玄宗开始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同时又害怕满朝大臣将导致叛乱的怨气归咎在他身上,接着怂恿太子夺位。于是召来太子和宰相,到身边来问话。

玄宗道:“朕在位快五十年了,早已经倦怠政事。去年秋天就想退位,由太子继位。朕可安享尊荣富贵,颐养天年。没想到水灾和旱灾相继到来,导致退位一事延宕至今。刚灾情好转,逆胡安禄山又犯上作乱。朕当亲征灭贼,由太子监国。待事情平定后,太子继位。”

话音刚落,李亨扑通一声跪在皇帝面前,流泪道:“陛下明鉴,儿臣才疏学浅且年幼,尚不足以担当重任,请陛下收回成命。若陛下信得过儿臣,儿臣愿领兵亲征为陛下讨灭逆胡安禄山。”

玄宗忙起身搀起太子,并道:“朕固然知道你的心意。只是天下局势到这个地步,终究是朕的过错。朕若不退位,无颜面对列位大臣和天下黎民。”

李亨道:“安贼所作所为皆是其野心所致,与陛下毫不相干。安贼以下犯上是不忠,辜负陛下厚望是不义。如此不忠不义之人,自有天灭之。”

玄宗掩面大哭,叹息不止。

李亨在一旁劝解。

杨国忠在一旁看到他们父子这样的表演,吓得魂不附体。

自己被指认是讨伐对象,不由得联想起汉景帝的诛杀晁错的行为。

一旦太子登基,自己肯定是太子头一个收拾的对象。

朝会散去,杨国忠暗中使人求告杨贵妃,请她务必打消皇帝亲征的念头。

杨贵妃心知玄宗不是真心的想亲征,只是托词试探太子而已。但这话绝对不能对外人说,于是只告诉来人说,她知道,并叫杨国忠只管安心理事。

最新小说: 裂石响惊弦 混在古代当王爷 军伍行 黑龙新传 人在汉末:开局签到龙象般若 帝国第一驸马 帝国大反贼 醒来后,成为商贾赘婿! 三国:从军阀到一统天下 悠闲少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