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孔子说做人的基则
5—14正青智者问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步石答:按道德经,实现学习的组织方法:师——学——资,在论语中,“资”已经被称为弟子了。
孔子的思路:具体——泛化——原则。先具体提到孝顺与尊重师长,然后泛化为博爱精神,最后点明原则:亲善亲人、仁慈对待他人。而亲仁原则的实现,他又提出了他的实现方法:
首先要从事生产劳动,要工作——赚钱养家——行。其次,如果有余力,则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以提高自己。这其实是孔子对自己的总结。而我们现在的人们下班后则有不少去打麻将了。业余时间用于学习的渐少。相信过段时间可能会多起来。有人理解学习就是学习学科知识或业务学习,这样的理解减少了学习的范围。
从整个论语可以看出,那时孔子与他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属于兄弟般的关系,所以师道尊严、体罚学生等都是后来搞出来的。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可以被理解为主张以养家糊口为主要,然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现在人幸福多了,因为国家强大了,青少年时期有纯粹的学习生活而不用谋生,但孔子的话对于大学毕业后的人都有用。
5—15正青智者问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步石答:综合论语而分析,
(1)这一章是讲事业方面的孝顺观,
(2)中国传统文化,人喜欢用具体的数字说话,但其实在多数情况下仍然属于定性的概念。这里的“三年”是指一个有限的时间内不更改父亲那一套。但后来被当作教条了。
(3)孔子认为用观察的方法来判断一个人(年轻人)在事业方面是否孝顺,是有标准的,而这要分父亲在世与去世两个时期,父亲在世,父亲主事,这个时期就要观察他的志向了,应该有超越父辈的理想与计划,比如孔子的父亲是武士,但孔子立志于学,孔子在这一方面是孝顺的,总之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有志向。父亲去世了,自己主事了,就应该看他怎么做的,他实践他的理想了吗?实施他的计划了吗?应该是有志向有切实的行动!因为你已经主事了!
(4)儿子的志向、理想与计划不一定与父亲的那一套相同,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即如何对待父亲的那一套?大多数人是念“守”字诀,而孔子说三年不改就属于孝顺了。这对于守旧的社会心态已经是很先进的了。后面还要反思君主的三年守孝,本质是给予改变一个过渡期和适应期。给予方法、道路的改革一定的过渡期、适应期是必要的。
(5)孔子主张自主立志,强调切实的行动,强调发展。不能做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同时注意避免将改变弄成推翻!你能区别改变与推翻吗?要注意顺利平稳过渡!孔子的建议很是实在很是中肯!
5—16正青智者问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是为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