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上者用之,逆王上者搁置,这朝堂的大事,皆由王上一念而决,王公大臣皆已失势,只要不助其成长,他们成不了气候。"
贾诩抚须说道。
"军师是否熟悉司徒王允,你觉得他这个人怎么样?吾该不该重用他。"
刘凡点头后,突然向贾诩问道。
刘凡观王允的一生,毫无疑问,王允是汉室忠臣。
历史上若没有王允使连环计,董卓便不会被谋诛。
但这个人的世家思想根深蒂固。太原王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要职。
刘凡很看重王允的才华,王允能文能武,在少年时便被有道先生通夸赞一日千里,之才。
刘凡也能感觉到王允对旁人那种推心置腹。
王允本性刚直,嫉恶如仇,但是王允在杀董卓后,居功自傲,不将任何人放在眼中。他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将来之不易的胜果全部葬送。
就因为蔡邕为董卓之死叹息了一口气,王允就将正在写汉史的蔡邕杀死。他贬低司马迁的史记为谤书,他认为身为一个大汉的史官,只能记载天子的功绩,不能记载天子的过错。汉武帝就应该杀了司马迁,就如他杀了蔡邕一样。
但是王允这一次随董卓迁都,做了一件造福百世的事情。
他将皇宫中兰台、石室两大藏书阁的书籍、档案、文化典籍等全部收集整理,装入箱子,运往长安。使得这些书籍没有毁于战火之中。
王允是一个很矛盾的人,所以令刘凡很矛盾。
特别是在王允还不太支持刘凡的情况下。原本的尚书令是王允兼任的,现刘凡拿下他的尚书令,让给贾诩,也一定会给他带来不好的情绪。
由于尚书令这个官职太重要,刘凡不放心落在外人手中。
"王允聪明有余,明智却不足。今不能委以重任。等王上事成之后,可以用一下他。"
贾诩向刘凡回道。
"现在司隶百废待兴,需要良才相辅,军师以为朝中除了公卿、元老之外,哪几人可助吾?"
刘凡知道贾诩的洞察动力比强很多。使他辨别人,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司马直在庐江做太守的时候政治清廉,品德纯贞,被当地百姓称作父母官。之前赵温任颍川太守的时候执法公平,摧破奸党,扫清全境。盖勋不畏强权,治军作战,以身作则,威名远扬北方。这些人都可以助王上重起洛阳。"
贾诩思考一阵后,向刘凡举荐道。
"司马直和赵温乃吾故吏,盖勋吾也有耳闻。这些都是中兴的辅佐人才,是大汉的柱石。他们要是帮吾,吾的根基将更加稳固。"
刘凡轻点头,对贾诩举荐的这几人非常满意。
"总之,王上只要抓住内即可,外则留给他们决定,也算是给他们点事做。"
贾诩向刘凡说道。
刘凡明白贾诩所说的内是什么。其中一定有兵权,政令,国库,以及对州郡长官的任免权。
任免一郡太守,调动一支军队,必须有他的令件。
这样,才能在刘凡完成大事前,保持内部稳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