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逸环顾众人:“诸位请听。”
“晋都东市,有贾姓郑,世代贩履。一日,店来老翁,欲适履一双。值钱二十又一,卖钱二十又九。老翁付资大钱一,郑贾无所余。遂与门前小贩置五十钱。老翁取履及二十又一文去。未及,小贩至匆匆,言大钱伪,不值一文。郑贾观之,懊然‘老叟欺我’,报之官,莫奈何。怏怏作罢,赔小贩钱五十。问郑贾损几何?”
这题的意思是,晋朝时候,洛阳有个世代卖鞋的郑姓商人,有天卖给一老人一双鞋,成本二十一文,卖价二十九文。老者用晋大钱(晋朝后期货币的一种,一枚晋大钱抵五十文)付账。郑姓商人没有零钱找,将晋大钱与门口小贩换了五十文,给老者二十一文。老者带着鞋和找回的钱离开。这时,小贩匆匆赶了过来,说晋大钱是假的,一文不值。商人只好赔了小贩五十文。问,此次交易商人一共赔了多少钱?
云逸话音刚落,便听楚使臣武昊道:“这题也忒简单,俺能算出。商人亏了鞋二十九又找了二十一文,赔了小贩五十。两者相加一共是一百文。”
武昊颇为得意,平日里那些个文人总是看不起武人,说啥只会打仗的莽夫,今日这齐国二殿下刚说完,自己便将答案说了出来,看这些文官目瞪口呆的样子,心中就解气。
见云逸笑而不语,武昊摸摸脑袋,难道不对。这时袖子被被周易水悄然拉住:“武将军你说错了,怎么算都不是一百文,你想卖价二十九文,本钱是二十一文,最多九十二文。”
周易水说的也是麟德殿众人心中所想,他们都是精明似鬼的人物,哪能不知这看似简单问题,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只是不能用笔,只靠心算很难一下子算出结果来。
云逸笑看楚国诸使臣:“诸位外使,可有其他答案?”
“殿下,俺刚刚说错了,是九十二文才对。鞋的本金加上找给老叟的钱再加上赔给小贩的钱,一共九十二文。”武昊不好意思的摸着脑袋,被周易水这么提醒,他也觉得一百文不对。
“哦,大家都是认为九十二文吗,还有其他答案吗?”云逸依然面带微笑,目光扫过楚国其余诸人。
楚国外使都表赞同,就是朝中大臣也是深以为然的表情。
云逸刚想说出正确答案,听到一旁皱眉思索的韩荣大声说道:“不对,不是九十二文。”见众人目光都看向自己,意识到自己失礼,面色讪讪:“殿下,答案不是九十二文。”
见众人神情疑惑。韩荣平复心情继续道:“诸位莫要忘了,郑姓商人给老叟的钱是小贩的,不是他自己出的,因此答案应该是一双鞋二十一文,加上小贩的五十文,七十一文才对。”
说完,目光灼灼地看向云逸。不仅仅是他,殿内许多文武都将目光集中云逸身上,韩荣说的在理,细细算来的确如此。不愧是算术名家。
哪知云逸摇摇头,笑着说道:“可还有其他答案。”
不是七十一?周易水皱眉思索。这时忽听武昊嘟囔道:“这老叟实在可恶,若不是他作伪,怎么又这档子事。”
周易水有些好笑,
忽然灵光乍现,老叟……周易水神色了然,答案他已经知道了,看向云逸的神情又慎重了几分,这位二殿下不简单呀。
“殿下,此题答案既不是九十二,也不是七十一,更不是一百,而是四十二文。”
周易水心中惊叹,这精妙的题云逸是怎么想到的。
“哦,周外使如何知道的。”
原本还以为云逸会摇头否定, 众人见云逸神色平静,莫非真的是四十二文?
殿中诸人心下盘算,却怎么也算不出四十二的结果出来。
周易水扫视一圈殿中众文武,心中叹息,这齐国朝堂号称能人辈出竟然无一人看出云逸题中玄妙,周易水不知该是喜是忧。嘴上解释道:“陛下,诸位大人,其实二殿下这题难度比不上刚刚的三题,关键是此题具有迷惑性。我们不妨换个思路,不去算郑姓商人亏损多少,而是计算老叟得了多少商人的便宜。”
“周外使,此话差矣,那郑姓商人不是也赔了小贩五十文钱吗?”
户部尚书田巩出言打断,作为户部尚书对钱粮要比其余人敏感些,他认为答案就是郑姓商人亏了七十二文。
周易水看了一眼田巩,善意地笑道:“大人细想一下,郑姓商人赔给小贩五十文不假,但是他也从小贩手中白拿五十文,小贩拿的是自己应有之财,郑姓商人和他没有钱财的亏赚之说。因此郑姓商人亏损的就是老叟白白拿走的,只有一双鞋以及二十一文钱而已。”
周易水话毕,众人恍然,可不就是这个道理嘛,一双鞋二十一文加上二十一文现钱,一共四十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