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华夏百废初兴,包括韦珣在内的华夏领导人为政都是大刀阔斧,在现在没有显现多少的弊端。</p>
然而在以后,这种只顾大方向上的复兴道路,肯定会有不大不小的诸多问题出现。</p>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细心、全面、律己、勤政的人来主事,从其中查漏补缺。</p>
人才的培养在韦珣看来是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还要重要的事情。</p>
不论是战胜之后成为世界超级强国还是战败之后的厉兵秣马,人才的培养是华夏未来的头等大事。</p>
随着九年的义务教育开始收获成果,华夏面临的头等大事是高等学府——大学的建设工作。</p>
全国的高中已经在四年前筹建完毕,大量经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和华夏自主培养的学子都成为了高中教育的师资力量。</p>
大学的教师是极其需要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对专业知识如数家珍的人才的。</p>
而华夏高端人才的获得,大都是留学德奥意三国。</p>
哪怕是十几年来不断的向外官派留学生,华夏在大学的师资力量也依旧不能满足全国各省一个标准大学的建设。</p>
在这样的情况下,韦珣只能参考后世的211大学计划,重点发展部分院校,快速拉近华夏和世界强国的高等教育的差距。</p>
在华夏教育部和内阁按照韦珣的要求指定的双一流院校计划书中,要求在全国成立若干所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p>
这个大学的成立自然不是燕京在纸上对着一个个大学圈圈划划确定的,而是需要各个大学在数年的人才培养上竞争,最后角逐。</p>
双一流院校计划书对各省、各地区正在组建中的大学在自1912年之后的财政拨款相同金额,允许他们自行延揽华夏的留学生和自行选送学生到外国留学。</p>
然后以八年为一个考核期,对各大学的高等教育成绩做出评定,择选成绩最好的五十所大学,在同等数量的拨款之外,倾向性拨款给教育成果最好的大学。</p>
固步自封,以为拿到一次双一流就可以高枕无忧?</p>
那是不可能的。</p>
研究生、博士生数量,学术成就,科研突破都是双一流院校计划的大学考核标准。</p>
而在这个竞争之中,对华夏的民办大学也批准了他们参与竞争。</p>
像是华夏后世的公办某华大学,位于燕京却总是让几百万高中生中的佼佼者屡屡出国不归,这是韦珣不想看到的情况。</p>
堂堂最高学府之一,京畿之内,集一国学子之精华,国家之师资财力,将学子培养成材,最后却是为竞争对手做嫁衣。</p>
想想都让韦珣不痛快。</p>
而且那种出国不归的思潮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甚至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一种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似乎以“出国最好“为风气。</p>
对此情况,韦珣一直对华夏各地的院校中的思想建设严加关注。</p>
科学没有国家,科学家却有国籍的。</p>
这句话韦珣深感认同,别人家的月亮再漂亮,终究也是别人家的,自己家的月亮暂时因为乌云遮蔽看不到那副美景,但只要努力,终究是能拨云见日见到华夏明月的。</p>
后世那些出国不归的学生总以在国内没有同等可交流的对象为借口,然而却不知道在他们看不上眼的那群其他大学的建设下,祖国已经日渐强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