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3年,孙阜和宗岱率领三万水军驰援罗尚,李特命李荡和李璜抵抗,双方以德阳为中心对峙。</p>
孙阜军队凭借人数优势,步步逼近,很多坞堡居民都有归降之意——这里解释一个新名词:坞堡。西晋末年,战乱极为频繁,战火引燃了整个社会的巨大恐慌,尤其是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几乎破坏殆尽,老百姓处于一种无人保护的状态。为了保护自身生命安全,一些大族自发性地修建堡垒,囤积粮食,训练民兵,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坞堡,平时村民种田生活,战时作为防御工事,有点类似福建的土楼(大概也是受此启发吧)。</p>
</p>
罗尚部将、蜀郡人任睿敏锐地发觉了这一点,他向罗尚进言:“李特连战连胜,部卒陡生懈怠之心,应当趁机联合各坞堡,里应外合,一举歼灭李特。”</p>
罗尚深以为然,他派任睿进城假投降,一来迷惑李特,二来探明城中虚实。</p>
任睿拍拍屁股出发了,他一路小跑,终于在太阳落山之前看到了地平线上的德阳城。守城士兵例行盘问:“干嘛的?”任睿脸不红气不喘,“来投降的。带我见你们大将军。”守城将士不敢耽搁,很快把他带到了李特面前。</p>
“听说,你是来投降的?”李特打量任睿一圈,眼神里充满了怀疑。</p>
“没错,小人久闻将军威名,特来为将军效命!”</p>
“那我问你,孙阜军中怎么样了?”</p>
“城里穷得就剩钱了!”</p>
“哈哈,这样啊!那你先留下吧。”李特长出一口气,刚才的谨慎姿态瞬间飞到了九霄云外。仿佛站在李特面前的不是敌方的降将,而是一堆金银财宝,直晃得他睁不开眼。</p>
两军尚未开战,将领先降,对于这种人,一定要提高百分之二百的警惕度,因为你无法判断他们忠诚与否,知人知面不知心,心到底向着哪边,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自盘古开天地以来,诈降之将比李特所有部队加起来都多。</p>
李特没有想这些,所以他被划入了草莽一列。</p>
几天后,任睿借口回家探亲,回到了罗尚军中,他把城中的所有情况悉数报告给了上司,并再次劝告罗尚等人进攻李特。</p>
孙阜抓住机会,向德阳进军,各坞堡纷纷响应,李特遭遇了人生第一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败绩,而且败得非常彻底——连性命都丢了,李辅、李远亦被杀于乱军之中。孙阜之后的做法很是残忍:他砍下了李特的头颅,焚毁了李特的尸身,随后把头颅传回洛阳(太狠了)。蜀地大为震动,一时间人人自危。</p>
一代枭雄李特,就此画上了生命的句点。</p>
兄长李流和儿子李雄接过了血迹斑斑的战旗。两人收拾残军,撤退到赤祖(具体位置不详),罗尚乘势进攻,李流退无可退,拼死挡住了前者的进攻,形势急转直下,李流率军到达成都,罗尚又玩起了老把戏,干脆高挂免战牌。李流的士兵都是流民出身,打野战还可以,攻城是万万不能的。双方再次进入相持阶段。</p>
在数次战斗中,李雄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将领,伯父李流自感才疏学浅,把军事大权全部交给了侄子李雄,这也意味着流民军对西晋的军事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由李雄主导的一边倒阶段。</p>
几个月后,李特向罗尚发起了总攻,罗尚弹尽粮绝,弃城而逃。孙阜独木难支,很快步了罗尚的后尘。值得一提的是,李流不久后病故。</p>
历时两年,士卒阵亡无数的西南战争终于宣告结束,一年后,李雄自称“成都王”(不知远在邺城的那位正牌成都王有没有状告侵权);三年后,李雄称帝,国号成汉,五胡十六国时期正式拉开帷幕。</p>
这都是后话了。</p>
再来看打得最热闹的司马一大家子。</p>
成都王最近很郁闷;司马颙也不开心。他们对司马乂掌权表现出极大不满。司马颖先是和司马冏联合攻打司马伦,结果司马冏成了最大赢家,他仅仅收获了一大堆毫无价值的虚名;后来和司马乂讨伐司马冏,损兵折将不算,最后一毛钱都没赚着。</p>
司马颙之前的算盘是:司马乂被司马冏杀掉,然后他再收拾掉司马冏,最后和司马颖平分朝政。偏偏司马冏太不争气,直接被搞定了。司马乂反而掌握了大权,局面变得非常尬尴,洛阳空气中的火药味再次聚集——应该说,火药味从未散去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