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员外,你这会可是来对时候了。宫里在密云新建的搪瓷厂也开始出货了,这次就往港口运过来了数十万件货。前天刚到的货,你完了赶紧去定应该能进上不少。”</p>
“新厂的货?新厂的货有老厂的货好吗?这不要全是埋汰货!南边用的东西讲究,埋汰货可不好出手。”商人进货可得看货的成色,尤其是南方这种富裕的地方,平常百姓对日常用具也很讲究,不像北方,有个能用的就行。</p>
“这你可放心,密云新厂的厂长可是以前老厂正经的创始人刘大昌。他做搪瓷的经验是旁人比不了的,悄悄给你露个底,新厂的东西真比老厂好,还有很多新款式,老厂都做不出来!”</p>
“密云厂子的东西是刘公公督的窑啊?哪就放心了。做景瓷这物件,刘公公可是大行家。吾在南边的时候,听做瓷的人说过,刘公公督的景瓷薄胎,南边顶好的匠人也做不出来,有他坐镇密云瓷厂,出的东西绝对不差。”</p>
因为搪瓷产品的流行,刘大昌也因此沾了光,成为了行业名人,很多人将制作薄胎铁制搪瓷的功劳算到了他身上。这可是天大的误会,刘大昌对铁胎搪瓷的唯一贡献,也就是走了狗屎运成为了大明第一座大规模制作搪瓷厂子的负责人而已。制作这玩意的想法和流程可是大明皇帝朱由检想出来的,工艺完善是贡瓷窑、现在的天工局、以及铁厂工匠们共同完成的。到最后,刘大昌成了最大受益人,这上哪里去说理!</p>
明末清初是中国最早产生名牌产品的时代,有些品牌字号甚至流传到了后世。这个时代的品牌多数以人名来命名,和后世西方的奢侈品牌基本一样。只不过,不少国内的这种老子号经过历次的社会大动荡而断了传承而已。刘大昌现在就是搪瓷产品的大牌子,商人们认他的名号。</p>
与海关署到商船勘验货物的吏员聊了几句话,大致了解了现在港口的行情后。范一伟就拿着票据,赶紧跑到海关署衙门办其它手续。</p>
办完手续,里边的吏员说让明天的时候来领最后的花票。范一伟就走到衙门旁边的粮食交易堂,想着看看能不能先将粮食卖出去。粮食是自己这次北上运的最大宗货物,将粮食卖出去就能先把本腾出来。</p>
刚进交易堂,范一伟就被里边浓烈的生意氛围给震慑住了。</p>
一个不大的堂口,居然挂了数十家粮号的牌子,其中还有自己听说过的大粮行也在。</p>
见范一伟进来,好几家粮号的伙计就围了过来,询问他是否有粮食要出手,并报出了自家粮号的收货价。</p>
一连听了几家粮号的收货价,范一伟心中有了谱。这趟他运过来了五百多石粮,按目前的行情能赚个百十两银子不成问题。</p>
对粮食能赚多少钱,他其实不怎么在意。真正赚钱的是运过来的南货,粮食主要是为了进港口免税而已,若是顺便能把路费赚出来哪自然是最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