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在深宫之中除了依靠与皇帝的感情,还有什么可以依靠呢?
皇帝退而求其次,希望给武媚娘一个特殊的宸妃称号,让她的地位在皇后之下、其他嫔妃之上。
这是皇帝妥协的一个重要信号,既然皇后的位置不能给武媚娘,那么让武媚娘做一个更高的嫔妃也能安慰一下她,只要不是武媚娘当皇后,那么太子的位置也不会动摇。
但是,皇帝没有想到。
他的这个想法刚出口,立刻遭到侍中韩瑗的明确反对,“妃嫔有定数的,今日另立别号,不可。”
皇帝曾极为悲忿地据理力争,“朕的皇兄——金徽皇帝在位时,大明宫那可是设置过九妃的!”
有人轻飘飘的问道,“陛下,不可胡语,除了先太子承乾做过储君,还有陛下的哪位皇兄曾在位过?”
抹去金徽皇帝在位的一切记载,虽然就是金徽皇帝的主张,但不得不说,李治当时并未反对。
他有过私心,认为此举可以彻底免除上一任皇帝对他的影响,此时面对大臣的诘问,李治没话可以反驳。
李治妥协也不行,大臣们担心随后皇帝再增加要求,因为从宸妃到皇后两者位置离的太接近了,不能开这个先例。
皇帝最好什么都不要考虑。
李治同武媚娘曾私下里相拥而泣,皇帝说,实在不行的话他就去黔州请兄长回来,他真不想做这个皇帝了。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一场大水,这次天灾让李治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永徽五年三月,李治率领众臣前往万年宫,名为春游实为换个办公环境。
万年宫位于麟游县西天台山上,在贞观年称九成宫,宫殿修在半山腰,规模也很大,皇帝的后宫以及重要大臣都能住在里面。
这是五月的某天深夜,西天台山上突降大雨,山洪突如其来,奔突而下。将半夜里毫无防备的卫士、附近居民淹死三千多人。
大水冲入万年宫,宿卫的军士、大臣们四散逃命。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仓皇逃命,逃到了高处,这才看到浑身上下同样湿淋淋爬上来皇帝和武媚娘。
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们都把皇帝给忘了。
当夜值班将军恰是薛礼,他不能冲入后宫,但在万年宫的玄武门上登高而呼,给皇帝和武昭仪传信,皇帝和昭仪被惊醒了,逃出来时,大水已经淹没了他们的寝宫。
这次大水,终于让李治看到了身边最可靠、又最具武力的一个人,他又想起了金徽皇帝的那句话,“有薛礼在,你命无忧。”
此时的皇帝不敢过度重赏薛礼,武媚娘说,这会令那些在危急关头弃他们而去的重臣们惭愧,对薛将军只会有不利。
因而皇帝只是赏了薛礼一匹御马。
人有天命,又脆弱如此,这是皇帝在这场大雨中的宝贵感悟。
既然我命无忧,身为一个皇帝凭什么要怕来怕去?在朝堂上怕大臣,在后宫里看皇后的脸色!皇帝的脾气在这一夜大水过后发生了明显变化,他突然开始强硬起来。
一场甥舅之战,拉开了大幕。
——永徽五年六月癸亥,柳奭罢职,王皇后的一个靠山倒了。
——永徽六年五月癸未,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阿史那欲谷,皇帝对外表现强势。
——永徽六年七月乙酉,中书舍人李义府为中书侍郎,参知政事。皇帝有意识地提拨听话的人上位。
——永徽六年八月,褚遂良和长安县令裴行俭的一次私会被人告发。九月庚午,贬褚遂良为潭州都督,长孙无忌的力量被严重削弱了。
——永徽六年十月己酉,废王皇后为庶人。乙卯,立武媚娘为皇后。
——永徽六年十一月己巳,武皇后杀王庶人(王皇后)。
显庆元年正月辛未,废皇太子李忠为梁王,立代王李弘为皇太子。
八月辛丑,程知节同阿史那欲谷激战于榆慕谷,大败敌军。皇帝终于找回了自信。
不久,皇帝任命李义府担任中书侍郎,晋升为四品官。
赵国公只想替外甥多操操心、按他的意思影响朝政走向,但是当这位唯一的外甥变得强硬起来时,他忽然发现没什么应对之法了。
永徽六年九月,伴随着褚遂良的下台,许敬宗出任礼部尚书。在更改史书的过程中,许敬宗和皇帝建立了牢固的私人关系。
虽然礼部尚书只是一个清贵、却无什么实权的职位,但是许敬宗毕竟可以掺和到尚书省的议事了。
皇帝立谁为昭仪,大家都可以睁只眼、闭只眼。
而当皇帝公然要立他的庶母为皇后,大多数朝臣都保持静默时,许敬宗坚决地支持了皇帝。
十月十九日,百官上表,请求册立武媚娘为皇后,皇帝只好尊重大家的意愿,下诏命令立武则天为皇后。
原来皇帝一直为百官的待搭不理而憋闷不已,如今百官都成为了皇帝的拥护者。皇帝的决心和长孙无忌的后退让百官看到,力量大的人原来是皇帝,而不是赵国公长孙无忌。
人多向来不说明什么,武媚娘该不该成为皇后,多数人并不关心,他们更关心自己,而不是关心皇上、也不是什么伦理。跟着赵国公安全那就拥护赵国公,跟着皇帝安全,那就拥护皇帝。
转年,显庆元年正月,根据许敬宗的提议,原来的太子李忠出身低微,皇帝将李忠废了,立武皇后四岁的儿子李弘为皇太子。
赵国公已无能为力。
当初他反对立武媚娘为皇后,是因为在武媚娘的身后看不到一点可以拉拢的力量,反对武氏成为皇后的本身,便是对王皇后和她身后力量的拉拢。
现在一切都变了。